【大埔公路翻九巴.来稿】要成为智慧城市,当以智慧抉择作开端
上回讲到:
传统措施若有效,何以意外愈来愈多?
加强“安装安全带”这个构思,相当离地
文:邹旻芳
大埔公路近松仔园发生19死66伤严重道路交通事故。两篇前文提及公营部门主动性及部份政界倡议之不足,本文集中介绍个人具体建议:
准备淘汰小巴限速器
2011年,全港公共小巴强制安装速器在争议声中完成。至今,小巴意外事故率并无明显跌幅。这不正好证明:运用科技,也不代表可以减少意外吗?
值得留意的是,小巴限速器针对单一意外成因——超速。但根据运输署《2017运输资料年报》,2016年道路交通意外的主要因素有20项,当中数头四位分别是不专注地驾驶(4,512人)、车辆失控(1,912人)、行车时太贴近前面的车辆(1,749人)及不小心转换行车线(1,276人),均涉及驾驶者,远远抛离车辆或环境因素(6-265宗),“超速”仅是众多意外成因之一。
现行各国推出的 ADAS、MDAS、M3 等,却已能针对至多种驾驶潜在危险处境(HMW、UFCW、RLDW、LLDW、SPW、PCW、ABW、AAW、FCW、VB 等)作出预报提示,关键是精准度各有差异。
加之,“小巴限速器”是荷兰等地 2003 年已经使用的陈旧技术,直到香港“完成研究”,准备大规模安装时,运输业界甚至透露:当年荷兰公司指限速器早已停产,既然香港需要,就重新生产吧。自诩国际都会,却使用先进国家已停产多年的落后技术,情何以堪?旷日持久、全港安装的小巴限速器,未能促使相关交通意外显著下降,可能是时候淘汰了。
司机不想参与?
运输业内有指,因司机自认为是“一机之司”,难免嚣张。又有道路使用者互相抨击,例如指大车司机就是恶霸、的士司机就狡猾、司机就是见到“车CAM”都要把它破坏。对于五花八门的“互片”,笔者不以为然:站在市民角度,昔日判断驾驶行为的标准是“视乎际遇,因人而异,有时是乘客唔好彩,有时是司机遇上恶客”;今日却可以善用科技,更客观地处理问题。
有其他地区数十人的车队使用大数据分析前,司机总体安全评分是68.1分,当车队以数据及影片为司机提供培训,评分环比提升至78.1分。当“良好”的定义变得更公平,列成可量化的参数,可提升的指标也更明确合理。科技运用得宜,可以成为司机的驾驶良伴、乘客的保险线。
笔者希望司机争取较佳工作环境及待遇之同时,更有胸襟准备与行家善用科技,一起提升驾驶表现,而非纯粹堕入“年轻司机无心肝、兼职司机不可靠、年长司机身体差”、“惟有立刻加薪才是出路”等非此即彼的伪命题中。
建立螺旋上升(Upward Spiral)生态圈
每宗意外伤亡事故的社会成本沉重。大埔公路事故中,除了严重伤亡及家属伤痛无法以任何金钱补救,司机控罪、紧急慰问金、备用善款、未来索偿诉讼等,可能已涉及逾亿港元。
论市侩,当意外减少,车队公司可获得额外利润。2014年,以色列有 40,000 辆车安装了 ADAS;与其国内另外 40,000 辆未安装者相比,意外理赔金额同比减少 55%(4.2亿港元)。司机争取提升待遇,试问“钱从何来”?善用科技,可能就是答案:车队公司获利,更应为驾驶表现纪录优秀的司机,提供额外奖金,或为全体达标司机,直接加薪。
环保效能方面,赛马会碳排防研究中心于2017年下旬的研究报告指,使用相关科技的车辆可分别减少碳排放及耗油逾15%。
“一个救全家”,当司机藉科技提升驾驶行为,就可形成意外理赔率减低、环保、驾驶行为的螺旋上升的生态圈。笔者希望这生态圈早日形式。
实现道路安全,当先以避免碰撞为关键。
实现智慧出行,当先以市民急须而容易掌握的科技为首选。
实现智慧城市,当先以有智慧的抉择作开端。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