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翻九巴.来稿】传统措施若有效,何以意外愈来愈多?
文:邹旻芳
大埔公路近松仔园发生19死66伤严重道路交通事故。因应近日运输署、警察、路政署提供的资料,简评如下:
运输署及警察两者目前似乎视事故为单一事件,跟进方向可能是在事发地点改善路牌、安装侦速摄影机等。这令人疑惑:运房局及运输署有否必要被动等候九巴于3月9日或之前提交大埔公路事故报告,甚至在约五个月后的由法官主持的专责调查小组报告出炉后,才参照其建议,以未来数年时间安排有系统而广泛的跟进工作。届时“过了海已是神仙”,“丢淡了就可以忘记”,令人担忧政界普遍不会再有2月10至14日的热度关注议题,继而决心做出成果。
香港社会部分贤达难免在“想先看其他人用得怎样”、“你免费借给我们用,我们会考虑”、“请司机已经好难,他们绝不希望驾驶行为被完整纪录”的蹉砣中,对每年约 16,099 宗交通意外沉默无声。一河一岸之隔,过去5个月,台北客运及深圳公交方面已完成试用大数据分析相关科技,成效卓著;当地继而正式采用,并将逐步扩大安装范围。吊诡的是,有关应用方案,其实是由港人及澳门人于香港科学园开发及整合。
今次出事路段由赤泥坪至黄宜坳,全长4公里,于2017年曾发生29宗交通意外,14宗有人受伤,但警方并无将之列作交通黑点,亦无固定快相机。“交通黑点”本身更属于事后补救措施,设立的前提是“需要”该处已发生甚多事故、甚至已造成严重人命伤亡。现行香港却已有科技透过大数据分析,协助找出整座城市中的潜在交通黑点,防患未然。个别政府部门是否应及早接纳意见,起码展开试用,并基于其试用结果,作出科学的判断?
头盔:在香港,公务员体系及公共事业机构中,有思维开阔、直面挑战,进取地争取促成相关试用和研究的人员。在其位,谋其事,笔者对他们心存寄望,但担心他们一直都是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不合理地期望运输署、路政署等“千帆并举”,立刻检查全港长达 2,101 公里的道路设计标示,是否百分百妥当,还可能要每三数年因应地貌景观改变而进行全港覆检。但若考虑到预视式的大规模巡查涉及难以估量的人手压力,这方面,香港相关科技已在 2017 年累积 3,300,000 公里大数据,足以沿赤道环绕地球 80 多次。这些方案具有实时统计、自动撷取危险驾驶影片及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只要善用方案读取和整合的大数据,就可快速检视整座城市规模的相关问题,解决其原来之不可行性。
运输署又在事故发生后提到,将会继续与警务处合作,为专营巴士车长举办“道路安全研讨会”,邀请警方向车长介绍安全驾驶要诀、分析各区主要意外黑点以及巴士意外的成因,以加强车长的道路安全意识和促进良好的驾驶行为。原则上,在推动创新科技应用同时,我们应尊重一切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然而,2007至2016十年之间,按机动车辆类别划分的涉及意外机动车辆数字,却录得明显上升。由此推之,当传统的“培训”和“温馨提醒”欠缺全面而客观的统计展示辅助,就已经每况愈下,难言实绩。
新加坡巴士SBS则设下爽快目标,以2018年年底为目标,将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安装至全国约3,000辆公共巴士上。
参考资料:政府当局就2018年2月10日大埔巴士意外提供的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17-18/chinese/panels/tp/papers/tp20180215cb4-617-1-c.pdf)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