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教局专业人士定BCA 去留 专业声音却难容“被离开”

撰文: 杜洁心
出版:更新:

小三BCA会否重返校园,至今未有定案,惟《香港01》日前独家报导引述消息人士指,教育局内部有专业筹划人士坚持要继续进行评估;特首林郑月娥昨日(31日)在立法会回复议员质询时,其言论亦正好印正有关说法,“一定由专业人士,即教育局里的专业人士”提出意见;而检讨完成后若社会接受,就无须搁置BCA。
值得注意的,是林郑的言论谈及两个重要元素,包括“专业人士”以及“社会接受”,究竟何者较重要?而政府的“量度单位”,与一般社会人士所想又是否相同呢?
观乎过往政府的做法、检讨委员会委员的去留,以及民间的多次调查,不难发现,两者基本上至今仍无共同看法,故BCA去向实属难测。

过往因TSA的评估难度越来越高,为学生带来不少压力。(资料图片)

家长联盟:专业须了解学生需要

林郑月娥强调,教育的政纲要由“专业领航”、“直接聆听”,所以一定要由专业人士,即教育局里的专业人士,再加上委员会里专业的教育界人士提出意见。

何谓专业人士?家长联盟发言人何美仪认为,专业须为前线老师,真正有参与教学的人士,会认真了解学生需要。家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主席汤修齐,同样亦是检讨委员会成员之一,亦是办学团体道教联合会学务部主任。他认为,所谓专业应以学习为依归,包括校长、教师及办学团体意见。

委员专业意见因不被听到而辞任

谈及专业,何美仪不禁质疑特首为何会以教育局专业人士意见先行,而委员会内似乎却容不下与政府意见不相同的专业人士。何所说的,正是曾为基本能力评估及评估素养统筹委员会成员之一,提倡不记名、不记校、学校有权不考BCA的教育大学评估研究中心总监莫慕贞。她去年辞任委员离开原因,直言是“意见不被听到”。

至于社会人士?教育界的持份者,不外乎,家长、校长、老师、办学团体,最重要的是全港的学生,最低限度亦包括直接有机会参与评估的小学生,以教育局16/17学年数字为例,有逾34万小学生,但这批持份者,却最无力亦从无出意见的机会。

代学生们“出头”的家长,在委员会内只有家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被指不够“贴地”以及未能反映与政府持相反意见的意见。

“家长联盟”曾于网上收到逾1.8万人联署反对

至于林郑所提及的“社会接受”,更是令人费解,因家长的反对意见﹐多年来不论是TSA或BCA,均是非常强烈。

事实上,去年教育局宣布TSA更名为BCA ,并将2016年的“试行研究”推展至全港参与,当时由10个家长团体组成的“家长联盟”,于网上发起签名运动,在不足一个月已有超过1.8万人联署反对全面复考小三TSA。

何美仪指,至今家长们仍持反对意见,原因是政府似乎未有考虑“社会”的意见,希望全面重新进行检讨,包括评估自2004年开始推行,至今已14年,社会变化、学生学习情况、课程亦有不同,故不应以10多年前划定界线,评估现今情况。

老师均认为会增添压力
作为持分者之一的老师,当然也反映社会接受程度。教协去年底访问1700名任教中英文及数学科的小学教师,近8成不赞成全面“复考”小三BCA或全港性系统评估(TSA);8成均担心“复考”导致操练压力增加。而教联会过去亦曾进行调查,指9成半教师认为TSA增添教师的教学压力,认为影响教学内容规划的教师亦有91%;66%教师亦表示TSA的拟题,未能切合学生实际能力。

若小三BCA/TSA 重临,首要解决是不要增加学生压力。(资料图片)

决定或为政府埋政治炸弹

不过,TSA/BCA 其实亦非一面倒不能接受。有小学校长表明,回馈的数据有助升学生习,教育局的支援有助老师教学。何美仪亦表示:“无话唔做,只系咩模式、唔影响教学质素、学习空间。”她指现时若可暂时搁置,由局方全面深入研究,并且在探访学校后作大改动,以及重新评估学生如今的基本能力和贴近学生学习,家长们或会接受。

据了解,委员会亦曾讨论以及同方法进行评论,包括不记学生名、不记校名、并非每年考等,都可参考。然而,最终决定权,仍在“教育局专业人士”手上,而决定却可能为林郑班子埋下一枚影响管治的政治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