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公屋富户其实不“富” “鱼蛋论”是否政策初衷?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轴心

房协刚宣布加租以及跟随房委会推出富户政策,做法与房委会一致。由 9 月起,新的租户中,入息超出入息限额 5 倍;或资产超出入息限额 100 倍;又或在港若拥有住宅物业;符合其中一项条件便须迁出单位。

一听到“富户”二字,相信不少人都会产生负面的印象,认为他们“有钱又霸住公屋”,阻碍其他有需要的人上楼。然而需要留意的是,这些富户到底有多“富”?确实公屋之中现时住有不少富人,但到底这些人是否主流?将这些“富户”赶离公屋后,他们在私人市场又会处于什么境地?环顾现时整个富户政策,其实它所针对的到底是真正富人,还是只是一群生活环境稍为改善了的中下阶层?

私楼价过高 “富户”也买不起

举例而言,根据富户政策,三人家庭资产不得超过 230 万。其实现时一家三口,家中两老工作数十年,一生勤俭没太多使费,有点积蓄;儿子毕业后工作几年,收入中等,积下一点“老婆本”,其实要超过限额不算太难。固然他们的境况已好过不少基层,但问题是,到底这一家人是否真如外界所想般富有?拿着这二百多万,他们可以在私人市场得到什么住宅?

须留意的是,持有资产和手头上的现金本身就有很大不同。资产可以包括联名持有小公司股份、小巴的士牌照等等,根本难以抽出。况且即使是有现金在手,也很可能是家中长辈的“棺材本”。

环顾现时整个富户政策,其实所针对的只是一群生活环境稍为改善了的中下阶层。(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其实政府从无解决过核心问题,就是整个置业阶梯严重断裂,亦无人保证这些问题在可见将来会有所改善。现时私楼楼价远远超过一般市民可负担水平,租金也节节上升;居屋变成“大抽奖”,中签的人少之又少;绿置居数量不多、杯水车薪,还要在既有公屋之中腾出。

再加上,现时要购买超出 600 万的物业,只能按揭六成。600万楼价过往是大数字,但现时连个市区两房单位都未必买到。如此情况下,这些“富户”即使买得起私楼,也大有可能需要大幅降低居住面积,倾尽家财买一个较小的单位,或是再退而求其次购买旧楼,然后挨贵维修费。

房协今次暂时不影响现有租户,但要将租约转让给非户主配偶(即包括子女)就要受到规管。况且,也难保日后房协又有“迫切需要”,大条道理收紧政策。

穷人斗穷人 “鱼蛋论”思维不可取

这并非说不关注基层,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固然比起许多㓥房户,现居公屋的人确实处境已好了不少,当他们处境改善后,腾出单位让基层入住,理论上也无可厚非。

但事实是现时住公屋的人,根本无法以合理的方式往上流动,富户政策事实上就是在公屋的顶部“落刀”,将境况稍好的人赶到私人市场,却无视他们日后买私楼的能力。因此如果迁出公屋的资产限额,未能因应私人市场的情况而按时调整,往往只会流于死板。

富户政策将境况稍好的人赶到私人市场,却无视他们日后买私楼的能力。(资料图片/郑剑峰摄)

这是香港房屋政策,以至整个政府思维长久以来的一个问题——对一般市民严苛,却对富人宽松。

政府自己无力压抑楼价和私楼租金,公屋建屋量大幅落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又未就如何开拓土地供应来源取得共识,用粉岭高球场建公屋“十划未有一撇”,套丁、棕地问题解决不了……房屋供求失衡问题随时间持续恶化,一到问题大了,政府就继续向“穷人之中较有钱的人”开刀,制造中下阶层与基层之间的利益对立,穷人斗穷人。

固然公营房屋是理应留给最有需要的人,现时公屋之中确实可能隐藏不少富人,例如在外持有物业,或是上市公司主席等,要求这些人搬离属相当合理。但毕竟这些人仅是少数,更多更多的,其实就是上文所述的家庭,高不成而低不就。

一个成熟的房屋政策,是应该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质素,而不是要一些生活水平稍为改善,但又未算富有的人在口袋中“呕”钱出来,把房子让给更穷的人,然后随便他们自生自灭,“大家一样冇钱就够晒公平啦”。这种“鱼蛋论”思维,到底是否我们房屋政策的初衷?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