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导演张经纬新作《少年滋味》:新一代小孩未被尊重为个体

撰文: 周洁媚
出版:更新:

2009年凭纪录片《音乐人生》夺得金马奖,导演张经纬与青协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少年滋味》,纪录9位由10至24岁少年的生活,揭示新生代如何应对压力及困难,对人生及未来有何想像。
该片即将于香港国际电影节下月首映,门票现已开售。
中大校长沈祖尧看毕试映后于网志内表示,惊讶青少年“活得不开心”,令他反思“活得快乐应比成就更重要”。

张经纬认为,80年代港人进戏院只为寻求娱乐,但现时社会已成熟,人们追求具深度内容,纪录片能满足其需要。(林振东摄)

77分钟揭示身分认同学习压力问题

纪录片由2014年12月开始,一众主角参加一场万人音乐会,欢笑背后各有故事。

16岁风纪队长Angel需执行校方纪律,又要表达学生意愿,常处于两难。优才生Vicky背负担任老师的父母期望,不知何故“梦想”是要当上医生。生于青海的新移民华仔,6岁来港后却从未喜欢这城。还有曾被同窗欺凌的凯婷,以及被功课挤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学生Nicole。电影记录了一众主角的多次访谈,他们谈论着梦想时,却同时揭示社会的种种问题。

15岁、热爱写文的乐恩,曾撰写有关“黄伞”及“香蕉牛奶”的文章,指身边人再不政治冷感。(电影剧照)
张经纬认为纪录片需要有距离感,“隔岸观火”更能表达社会问题。(林振东摄)
新一代小孩多被视为“父母的期望”,又或是“老师的成就”,并没有人尊重他们为“个体”。
张经纬

张经纬:希望观众反思

张经纬说,决定开拍时至音乐会只差数星期,要于短时间内、从逾万名参加者中选出30位参与者,难度甚高,他仅能凭直觉、经验选人,“例如‘拔萃’(校名)有何象征意义,要本地人才能知道”。由于拍摄需与少年多次访谈,故最后只余9位主角。片中谈及少年人学习压力,学校大多追求成绩,张经纬认为,新一代小孩多被视为“父母的期望”,又或是“老师的成就”,并没有人尊重他们为“个体”。

片中多由主角说出自己的喜与乐,借以反映社会潜藏问题,张经纬说,自己习惯"Don't Jump Into hot spot":“纪录片需要有距离感,隔岸观火更能完整表达社会问题。”他续称,《少年滋味》并非励志片,不会令人短暂麻醉,反而希望改变观众想法及态度,“例如,片中有个肥妹被同学歧视,其实当初不是也有人去信广管局、歧视欣宜吗?”他坦言,纪录片并非旨在抢票房,仅希望能引起观众反思,日后对身边人多一份同理心。

人终要长大,没得说不长大……那长大吧。
凯婷
12岁的凯婷身型比同龄女孩大,因小时曾被欺凌的经历,至今偶然会逃学喘息。(电影剧照)

沈祖尧观后感:让孩子去做梦吧!

中大校长沈祖尧看毕纪录片后,于网志撰文,惊讶电影中几乎每个少年的访问,都带出“我活得不开心”的信息,只有参与万人合唱团合演,才是最快乐的一刻,但演唱完毕即又回到不快人生,就连身边的家长亦不见得快乐。他反思,孩子不快乐,或因父母将梦想和期望放在他们肩上,社会价值都放在经济和物质的回报上,他劝勉道:“人生能快乐无忧的时间不多。让他们去做个美梦吧!那怕是不赚钱、不成名的。人生活得快乐不是比‘成就’更重要吗?”

天天和朋友唱歌,环游世界,死而无憾。
风纪队长Angel
与老师争拗纪律问题时,Angel说:“他(老师)问我警察打人对吗?”,反映雨伞运动已触及其生活。(电影剧照)
香港不是更好,只是比中国好一点。
从青海来港的华仔
生于青海的新移民华仔(图右),直言6岁来港从未喜欢过香港, 但仍感恩香港令他成长。(电影剧照)

张经纬作品:

2005年:剧本《天水围》,获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大奖,由许鞍华导演拍成《天水围的夜与雾》2008年:《歌舞升平》 (纪录长片)2009年:《音乐人生》(纪录长片)第46届金马奖勇夺最佳纪录片、最佳剪接及最佳音效。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2010年:《墨绿嫣红》(剧情短片)2011年:《一国双城》 (纪录长片)2012年:《惊涛汹涌》 (剧情短片)2013年:《青洲山上》 (剧情短片)2014年开镜:《蓝天白云》(剧情长片)2016年:《少年滋味》(纪录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