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卖旗”筹款近80年 细说由卖纸花走到加入二维码之路
每逢卖旗日,市民都会将随身钱币钞票,慷慨解囊;其中保良局筹款的历史近80年,但未必太多人知道其故事。保良局透露,原来卖旗的前身是卖纸花,而用料和花款都有讲究;改用纸旗后,旗子的种类亦有不同,除了普通纸旗,还有专为社会名流或机构而设的名誉旗。
难民数目增 政府建议“众筹”
保良局历史博物馆馆长梁惠娟指,该局公众筹款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年代后期,“当时中日战事,大量难民涌港,保良局收容人数大增,遂向华民政务司反映,希望能增加拨款,对方则建议卖花筹款。”于是在1939年,保良局举行首次的买花筹款,当时卖的并非鲜花,而是由保良局妇孺制作的纸花,“最早期并没有学生或在职人士做义工,都是由保良局的妇孺制作。”
该次筹款筹得约8000元港币,骤听并非大数字,“但那个年代,一名女工的月薪亦只是9元。”
卖旗前身是卖纸花 款式对象都有讲究
卖花筹款一直维持到50年代,由于纸花数量庞大,都是由工厂制作。据保良局文献记载,1950年的制花工厂,由本地工厂“万丽香”负责,当时制作了25万支花,支出是3000元,费用在50年代亦非小数目。“当年的纸花分为车头花、名誉花、慈善花和普通花;普通花是用书纸折的梅花,其他则是皱纸折的玫瑰花。”而车头花,顾名思义是放在车头位置,通常是给社会名流、官员或机构;名誉花和慈善花则赠予恒常捐款人士。
1975年改为卖旗筹款
由于纸花成本贵,保良局在1957年改为卖旗筹款,以纸旗代替纸花。和纸花一样,纸旗亦分为名誉旗和普通旗,名誉旗供恒常捐款人或大机构放在车头,目的是希望其他市民看到后会踊跃解囊。梁惠娟指,数年前保良局仍然有“名誉旗”,但就没有特别设计,只是向相关人士送上数个普通旗代替。
而当年卖旗筹款亦非用卖旗袋,而是铁箱,至近年才慢慢改为胶质袋,以至更环保的布袋。
保良局指今年卖旗日加入新元素,由设计师设计“小保良”吉祥公仔,而款式亦由一款变成五款,希望鼓励市民“买多几支旗”,而纸旗上更有二维码供市民扫描获取保良局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