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7区现个案深水埗高危 死亡率高达75% 即看病征预防方法
本港类鼻疽个案突然飙升,资料显示死亡率可高达75%!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日前通报,今年8至10月间录得15宗人类感染类鼻疽个案,年内累计29宗,同比急增七成。当中20人居于深水埗,已致6名患者离世,死亡率已达20.7%。现时无疫苗可预防类鼻疽,即看传播途径、病征及预防方法。
中心指,本港今年至今共录得29宗类鼻疽个案,当中15宗于8至10月间确诊,占比约52%。个案涉及21男8女,年龄介乎42至93岁,当中20宗居于深水埗区,其余病人居于观塘、黄大仙、西贡、葵青、东区和油尖旺,一共7区录得个案。
其中19名病人已出院,4人仍然留医,共6名病人死亡(死亡率20.7%),包括4男2女,年龄介乎54至93岁,当中5人为长期病患者。
中心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10月间通报的15名患者大部分有长期病患及免疫力弱,病人没有到访相同的地点。中心指,已于区内进行调查并采集有关环境样本,所有样本均对类鼻疽呈阴性反应。
资料显示,类鼻疽多见于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由类鼻疽伯克氏菌引致,死亡率约为40%至75%。根据医管局纪录,本港2017年至2021年期间录得个案数目分别为:12宗、6宗、3宗、12宗和17宗个案。2022年截至10月共录29宗个案,同比急增70.6%。
强风暴雨后传播风险高
中心指,类鼻疽病菌一般在环境存活,而于台风或暴雨后,土壤和泥水中的类鼻疽伯克氏菌有机会曝露于地面,并随着强风或暴雨散播,有机会令类鼻疽个案增加。现时没有针对类鼻疽的预防疫苗,中心提醒市民特别是高风险群组例如长期病患者,于暴风雨后避免接触土壤或泥水,以免受类鼻疽病菌感染。
感染及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经皮肤损伤/伤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尘/水滴和饮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人传人非常罕见,但可以透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传播。
类鼻疽常见病征:
包括发烧、头痛、局部痛楚或肿胀、溃疡、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如出现病征,应尽快求医。
预防感染类鼻疽措施:
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土壤;
接触土壤或泥水的活动时,穿著适当的防护衣物,例如佩戴手套,并穿上水靴;
接触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后进行清洗或淋浴;
尽快清洁伤口,并以防水敷料覆盖;
接触土壤和进行园艺活动后,用肥皂和水洗手;
注意食物卫生,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水;
外游人士可透过户外水上活动受到感染,应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