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单一 金融独大但职位少 2成打工仔从事低薪服务业难向上流
本港讨论产业转型多年,惟至今仍高度倚赖4大支柱产业,当中金融业更占近本地生产总值(GDP)近四分一,但就业贡献度却不足1成,不少市民只能从事低薪的餐饮、零售服务业,更于疫情期间饱受冲击。
港府早于2009年提出6大优势产业,更于2015年成立创新科技局,以推动科技发展及再工业化,但这些优势产业的“优势”仍不明显。究竟本港产业结构有多集中,新兴行业近年发展如何?
本港4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商用服务,对GDP贡献长期达5成左右,以往多年由贸易及物流占比最多,2019年金融服务取而代之,成为4大行业之首。疫情重创不少行业,旅游业增加价值近乎“清零”,但无阻金融服务业继续向上,2020年本港金融服务增加价值再创新高,达5,995亿元。
金融占GDP比重高 就业贡献度少于1成
与此同时,本港产业日趋集中,金融业GDP占比亦创新高达23.4%,对经济举足轻重。贸易及物流占比则下跌,由2005年高峰期的29%下跌近十个百分点,至最新的19.8%。问题在于,金融业创造的就业职位不多,2020年金融服务就业人数约27.4万,占整体就业仅7.5%。
低薪服务业贡献近2成就业职位
产业有欠多元,不少市民只能从事零售、餐饮及酒店等基层服务业。以疫情及社会事件前的2018年为例,当年底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共吸纳近57万打工仔,比重接近2成。然而这些职位大部份缺少向上流动机会,且大多低薪、长工时。
例如2021年月薪中位数仅介乎1.35万至1.6万元,较全港中位数至少低2,700元,而每周工时中位数介乎47至54小时,亦较多数行业长。此外疫情下这些行业正正最受影响,多次录得双位数失业率。
6项优势行业“优势”不明显
港府早于全球金融海啸后的2009年已提出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出6项优势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检测和认证产业、环保产业,惟10多年后优势产业的“优势”仍不明显,2020年合计占GDP比重仍不足1成,就业职位贡献度亦仅约14%。
事实上,港府政策对这些产业并非不重视,如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现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以推动科技转化、再工业化等,行业增加价值确实有持续上升,但是对GDP贡献度至2020年仍只有约1%。至于文化创业产业规模虽稍高于创科,但亦仅占GDP约4.5%,而现届政府亦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