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跑赢通胀|住屋占家庭开支40年间暴升 $100支出$40用于住屋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近期不少食品、日常用品均明显加价,不过最新5月物价指数仅同比升1.2%,与市民感觉差距甚大。原因之一是现时指数中权重比例最大的住屋价格稍跌,虽然食品价格上升明显,但各项目经加权计算后,得出相对温和的通胀率。
翻查统计处资料,1980年代本港住屋开支占物价指数权重仅约15.1%-17.8%,可理解为当时一般家庭每100元开支中,仅约15.1-17.8元用于住屋,而这个比例至今已升至超过40%,即100元支出中有40元用于住屋,市民可用于其他用途的支出选择变相减少。以下回顾本港家庭开支构成多年变化,以及楼价过山车的历史数据。

本港最新5月物价指数仅同比升1.2%,升幅相对温和。算式上现时权重比例高逾4成的住屋价格同比下跌0.5%,而价格上升的项目中,除了食品物价指数食品占比超过2成,杂项服务占比超过1成外,其余项目所占权数均相对小,导致经加权计算后的整物价指数上升幅较小。

现行物价指数下各类消费的权数每5年会按“住户开支统计调查”结果更新一次。翻查资料,1980年代初本港住屋开支于消费物价中的权数约15.05%(于当年的甲类指数中权数)至17.77%(于当年的乙类指数中权数),可理解为本港家庭每100元开支中,便有约15-17元用于住屋。

这个比例自1990年代起急速攀升,至2001年升至29.9%,仅于2006年稍跌0.7个百分点至29.17%,其后升势难挡,至2021年最近一次更新已飙升至40.25%,即1个家庭每花100元,便有逾40元用于住屋,是80年初水平约2.6倍(注:与当年甲类物价指数构成比较,下同),这亦意味著市民可用于其他用途的支出选择减少。

同期,权重有所提升项目还有交通、杂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开支),分别微升0.9及3.54个百分点。至于食品开支权重就大跌逾18个百分点,另外衣履、耐用物品亦分别跌超过2个百分点。

住屋开支比例大增,皆因本港楼价虽有起跌但仍“长升长有”,1980年至2021年期间本港楼价指数大升超过18倍。翻查80年代初期报章楼盘广告,主要屋苑如黄埔花园,于1985年开售时,460多呎单位当时价格由28余万元起,称付一成首付可分20年期供款,月供为2,000多元,同年报纸刊登聘请看更广告,工作10小时月薪为1950元,即基层家庭夫妇如果省吃俭用,或已可以购买黄埔花园新楼。时至2022年,同类面积的单位售价已升至约680多万元,较当年上升超过20倍,以一成首付、利息3%分20年供款,月供约3.4万元,中产家庭亦未必能负担。

1985年报纸刊登聘请看更广告,工作10小时月薪为1950元。(香港公共图书馆网站截图)

🔽🔽1980年代报章楼盘广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