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巧手制蜡像攀上贵族圈 为主子断头制死亡面具逃过被处决
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尽管你未曾去过亦必定听过,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明星名人蜡像也定必略有所闻。不过关于蜡像馆创办人杜莎夫人一段血与罪的历史,你又曾否听过?
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是十九世纪中欧洲一个最成功的女商人之一。她的故事,表面上是蜡像艺术、却隐藏著死亡的面具、血腥的革命史......
六岁跟随名师学艺
1767年,杜莎夫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本名叫Marie Grosholtz。她的父亲是一名德国士兵,在她六岁时于战争中死去,自此便由母亲独力抚养。二人搬到瑞士,她的母亲当上医生Philippe Curtius的管家。Curtius不仅是一名医生,亦是蜡雕艺术家。耳濡目染下,Marie学懂了制作蜡像的技术。她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法国哲学家Francois Voltarie的蜡像,其后亦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Benjamin Franklin制作蜡像。她的才华很快就被传开去,1780年,她当上路易十六妹妹的艺术老师,然后慢慢走进当时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圈子里。
幸免于断头台之下 替前主子制死亡面具
看似平步青云的事业,却暗藏隐忧。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固有的君主制度、贵族、宗教特权都受到左翼份子和平民冲击,不少皇室贵族都被送上断头台。与皇室关系密切的Marie,被关在巴士底监狱之中,正预备剃发上断头台。幸得有权势的人出手干预,才令她逃过被处决的命运。幸存的代价,就是要替刚“出炉”血淋淋的头颅制成“死亡面具”。她被要求为路易十六、玛丽安东妮、罗伯斯庇尔等服侍过的主子制面具,以示忠诚。
关于死亡面具 (Death Mask)......
在中世纪的欧洲,以蜡制作死亡面具的做法相当常见,目的是为了留下先人的容貌以作悼念。做法是在死者脸上倒上热蜡的模,待凝固后便能制成模具。直接用遗体来倒模,令还原度极高,细节亦见清晰。然而,当时Marie被要求制作的死亡面具,是用来在游行中的当道具,以作宣传革命之效。
说起死亡和蜡像,不得不提电影《恐怖蜡像馆》,将活生生的人制成蜡像……
开设蜡像馆 一炮而红
1795年,Marie与Francois Tussaud结婚,自此冠上夫姓,后来育有两子。拿破仑战争爆发,杜莎夫人再也没回法国,与丈夫分隔两地,并带著恩师的蜡像遗作到英国伦敦开设蜡像馆。没想到她的作品相当受欢迎,生意前所未有的成功。不像现今的蜡像般把名人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呈现,一个个沾染死亡气息的头颅,反映出当时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和惊栗。
1850年,杜莎夫人于睡梦中过世,终年89岁。
了解过杜莎夫人的“黑历史”后,不知下次你看著蜡像时,会有何感受?
theepochtimes
《女生》总在你身边,请立即下载《香港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