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三峡车祸酿3死12伤 一文了解路怒症是什么 7招改善愤怒情绪
新北三峡北大小学前(19)日发生重大车祸,高龄78岁的司机暴冲造成3人死亡、12人受伤。这起悲剧除了引起社会对高龄驾驶者的关注,网友从监视器画面分析余姓男子动机,出现另一个声音──这起事件不是单纯失控,而是情绪性攻击。社群聚焦讨论,老翁疑似“路怒症发作”导致危险驾驶的心理行为障碍。
【图辑】点图放大看懒人包👇👇👇
“路怒症”是什么?反应最真实的性格
“路怒症”其实是非医学正式定义的疾病,台湾心理医生李政洋表示,有路怒不一定有精神诊断,有些学者将它视为一种症状群,包含:情绪(愤怒、抓狂)、认知(想要报复、命令自己和其他人)、生理(心跳加快、肌肉紧绷、肩膀僵硬、咬紧牙关)、行为(怒吼其他驾驶、超速),这类患者往往无法抑制怒气,容易因小事突然爆发,口出恶言、逼车、按喇叭,导致危险驾驶甚至暴力行为。
从路怒症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格!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著作《从习惯洞察人心》提到:“人在开车时处于‘无意识状态’,一切反应都来自被制约的习惯动作,因此最真实的个性、情绪与价值观,往往会不自觉流露出来”。
所以下次搭朋友便车时,不妨注意他怎么握方向盘、怎么超车、怎么骂人,也许从这些小习惯,可以观察到过去从未注意到的那一面。
三峡悲剧网疑“路怒症” 心理医生点出原因
日前在台湾高龄78岁的余姓老翁在三峡北大小学前,驾驶自小客车暴冲酿悲剧,除了让高龄驾驶者议题再次浮出台面,社群出现质疑老翁疑似是“路怒症”发作的声音,网友“这起事件非单纯的意外,而是心理障碍”。
“开车动不动急煞、横冲直撞、猛变车道”这些症状,林萃芬曾在书中提及,这类人可能不是开快车技术差,而是情绪不稳、冲动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常因为想“抢时间”、“求效率”而违规。从这些开车习惯也显示,这类司机通常生活中较缺乏耐性,容易被小事激怒,也不擅长处理突发状况。
【相关图辑】来不及躲!台湾汽车撞人群酿3死12伤 3女生瞬间被撞飞画面曝光(点图放大浏览👇👇👇)
“7种”方式改善路怒症:从认知模式下手
对于如何减低司机的愤怒,李政洋说明,可以从促发的因素、认知情绪、生理反应行为,一连串的身心反应来著手:
1、接纳、耐受、现实的期待:
愤怒的司机常会不切实际的相信,负面的事件不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认知上的改变,帮助他们不这样来期待,而是接受并且耐受不可避免的事件。
2、试著少点命令的想法:
愤怒的司机常会执著于其他人应该如何驾驶,使用认知重建来辨认并且接受,个人的偏好,没有办法套用在别人。
【相关图辑】心理健康|年轻人自杀率急升“从小学起自残”三大事件揭开抑郁症与社会裂缝(点图放大浏览👇👇👇)
3、考虑其他比较好一点的替代方式:
认知上可以考虑其他的可能,例如可以问自己是怎么知道对方的想法,可能是对方对路不熟悉,或是车子有问题。
4、原谅:
大部份时候可能对方是无心的,可以注意在我们都可能犯错,我会试著对他宽容一些。
5、增加自我效能感:
想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在生气的状况下,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可以告诉自己,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路边休息一下,喘口气再好好想一想。
6、转移注意力:
引导自己来注意其他的事情,例如即将上映的电影,周末与朋友的聚会。
7、放下、忽略:
告诉自己这不值得生气,放下它,专注在安全驾驶。
【相关图辑】心理健康|ChatGPT将取代心理辅导?Threads友分享疗愈体验:聊到哭(点图放大浏览👇👇👇)
延伸阅读:
《院长爸爸》真实还原八仙尘爆 百人急诊震撼登场 揭开台湾公安史上最大意外
【本文由“互联网温度计DailyView”授权转载,研究资料由“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