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场】梦里遇见歌里人 林一峰隽永文笔剖析创作路

撰文: 01撑场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文:清君

微风,披一身满清香……
梦里人.陈百强

这本《歌里人》也带一身清香,出自林一峰手笔,书名正巧与陈百强《梦里人》共同谱出清新、轻松乐曲。先讲其装帧,小巧方便,书纸亦采用了轻身纸,便利读者携带,此乃一项重要指标。另外,书本设计上采用了“露脊穿线”,即是没有封脊,缺点是书本钉装容易破损散烂,唯其优点是我始料不及的:能够摊平放在桌面阅读,此设计讨好了不少读者,免了揭页反弹的问题。

“露脊穿线”设计免却反弹问题。(图片由作者提供)

虽然封面设计有点不知所以,作为一个前出版编辑的我,甚至认为其没有经过设计,但是在整体设计上,例如内文排版样式,为其挽回不少分数。而一本书的制作和诞生,编辑更是功不可没,第一篇文章〈歌前歌后〉以一条问题引起:“点解你会弹结他呢?”接下来是一峰自述心路历程,以“让音乐说话”作结,启后发之文章──此书大概为专栏之结集或零散创作文章,但编辑仍能以一条脉络贯穿,须知道文章先后顺序会影响观感──正如一峰于书里提及一只专辑,歌曲排序亦是一门艺术。全书结尾一篇文章,以〈第一个身份〉为题,以以下一段说话作结:

希望大家都可以继续认识自己多一点,在适当的时机发挥到所长。谢谢你的时间,我们在音乐里再聚。

始终以林一峰为一个音乐人、创作人的身分串连整本书,让大家饱览文字之美外,勿忘其音乐创作。在此必须多谢编辑所下之苦功。

读者不会忘记一峰作为一个音乐人的身分。

那么讲了一些书本制作上的话题,不能不回归到书本内容本身吧?如一峰于书中所言:“音乐经营是必要的,但别忘了这个行业的本质,还是音乐。”出版的本质,还是书,而书的选题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书只是一个载体,里面承载的内容才是最决胜关键──这里所指的内容,除了点子、内容、故事,当然还有文笔。

这些年一峰创作音乐之余,亦成立音乐蜂帮助音乐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一峰书写的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其谦厚、文质彬彬的君子作风。处理大小事务俱认真且全力以赴,这样有灵气又清新的人,现在或许少见了,“Artist”这个字,是艺人,还是艺术家呢?中文来讲,两者有很大分别,然而,艺人是一种职业,艺术家可能须经历千锤百炼才锻就而成,但更多乃是天赋所生,一百分天分,再加一百分汗水,成就一个不止二百分又辉煌万世的艺术家──例如现在大家仍在传颂的张国荣。

透过无分国界的音乐,可以拉近人的距离。细阅文字,亦可探视一个人的内心,与其灵魂交流──此亦即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什么杜甫能与宋玉、诸葛亮等有共鸣?这就是文字的威力,又如《歌里人》所写,中国人的文化是着重文字,所以音乐在现代也好,古代也好,一直都是较为重视歌词,这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当然,这一点,对于文学发展有皮毛认识的我有所保留,只是现今香港乐坛,确实以歌词为主导没有错,大家尊称夕爷、黄伟文与其分庭抗礼,梁栢坚视为鬼才、陈咏谦亦占一席位……可是作曲的呢?唱作人似乎没有受到过重视。

书中纪录林一峰对音乐市场的观察及关于音乐蜂的点滴。(艺术粮仓)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唱作人语、歌于斯及歌于艺,层次分明,最起初是作为一个唱作人的感受,第二层是对音乐市场的观察、关于音乐蜂的点滴,第三层是讲及网络时代,音乐行业遭受一次一次全盘摧残及重建,音乐数码化下,大家如何支持歌手、支持音乐呢?

在香港娱乐气息浓厚,大家都讲花边新闻的环境下,《歌里人》展现出一条路,让读者、让乐迷认知,到底整个行业有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作为歌者、艺人,遇到什么难题──我向来认为音乐行业与出版行业很类似,在数位化时代,要如何杀出一条血路,让日渐凋零、萎靡的行业、产品、人才等等,可以绝处逢生呢?

提及这点,此书其实由三联出版一个新品牌“P+”操刀,暂时未见新品牌有何创新之处,如果只是题材较流行、更适合年轻人阅读,其实意义不大。出版行业应该要带来更崭新的转变,但老牌出版社肯行出一小步,已经是一种进步。

《歌里人》给我很好的启发,希望这本书,同样也会令你有所得着。

【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梦里遇见歌里人 林一峰文笔一样清新隽永”】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