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大餐讲故事】火焰布甸、圣诞蛋糕 传统食物的意义
圣诞节将至,举行派对聚会时当时少不免圣诞蛋糕。
圣诞布丁燃起火焰那一刻,众人总是看得目瞪口呆,但原来各个地方对其制作方法及日子都存在严格的规例。
至于十六世纪流传至今的第十二夜蛋糕(Twelfth Night Cake ),更是欢聚时节的“重头戏”,当中决定了各人在派对中所饰演的角色,能否向众人发号施令全凭蛋糕里面藏著的东西…
人自然是每天都要吃喝,但年底的这几顿要称得上盛宴,菜色自然得比平日丰盛,好让参加的人能大口吃肉,大杯喝酒。至于最接近圣诞水果蛋糕的雏型,大抵应该是集谷类、牛奶与蛋去煮沸而成的麦糊或粥品。这种食品在调味上慢慢加入香料与甜分的元素,最后就成了圣诞节当晚饭淋上白兰地、燃起火焰后送上餐桌的圣诞布丁。
制作圣诞布丁 各处乡村各处例
在我所属的大家庭里,相信也在很多人的家里,小朋友们都会因为“浴火”的布丁而一脸惊奇;但说到要把圣诞布丁给吞下肚,小朋友可就兴趣缺缺了。关于圣诞布丁的制作,相关的规矩可不少。遵循传统,圣诞布丁应该在十一月底的“唤醒主日”(Stir-up Sunday)那天,也就是“耶稣将临期”(Advent)开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制作。在制作时,出席的每个人得轮流搅动面糊,象征唤醒信仰,然后就可以为新年许个愿望。换到美国,圣诞的烘焙季节开始在感恩节之后的隔天,所以就是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
英式肉馅饼 曾经是“吟歌献饮”的重头戏
如今圣诞节餐桌上还看得到的一个甜点是英式肉馅饼(mince pie),这在中世纪是“吟歌献饮”(wassailing)的传统一环,也就是挨家挨户吟唱圣歌,并献上饮料来换取实质捐助或祝福。“吟酒献饮”有时也会用上小蛋糕,惟并无证据显示此传统中用上的是特制的圣诞蛋糕。在某个点上,圣诞布丁的做法从煮沸(加稠)变成了烘烤,自此圣诞布丁就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变成了我们印象中厚重而黝黑的蛋糕分支。
第十二夜蛋糕 游戏决定各人角色
这种烘烤出来的新式蛋糕(经常仍含有酵母或泡状酵母),最初的起心动念并非为圣诞节,而是为了一月六日的“第十二夜”所做。这是个欢庆飨宴的时节,同时欧洲许多地方在这时都有“恶搞之治”(misrule)的传统,大家伙会男女变装、会大吃大喝、会遴选出一堆“男孩教皇”与“恶搞王上”来指挥“朝臣”去唱歌、跳舞、演短剧,当然这些歌舞戏剧的内容都是尺度大开,拼命秀下限。
蛋糕在第十二夜的狂欢中扮演要角,可以至少追溯回十六世纪,证据是当时就有一个习俗是蛋糕里会藏有象征性的豆子或钱币,吃到的人就可以获得“豆王”的头衔来发号施令。这种传统一路发展下来,开始有点欲罢不能。吃个蛋糕不仅可以抽到东西,过过当国王的干瘾,你还有机会可以扮演皇后、乃至于一票大臣等各种角色。
一八三八年,位於伦敦老贝利街(Old Bailey)的刑事法院起诉了一个人。这人遭指控跟市内的一位烘焙师傅订了包有全套角色的第十二夜蛋糕,结果却放人家鸽子。
进入维多利亚时期,蛋糕里的东西从权力或角色扮演的“兑换券”,突变成了算命的“签条”,可以预测抽到者的命运吉凶。这个传统延续到现代美国新娘派对上的特制蛋糕,师傅会把小饰品或缎带直接放进蛋糕内。
第十二夜蛋糕每年仍可在德鲁里巷上的皇家戏院(Drury Lane Theatre)买到。这主要是依循劳勃.巴德利(Robert Baddeley)的遗愿,毕竟他虽是十八世纪的喜剧演员,却也一度担任过糕点师傅。在历史上,这个蛋糕只停卖过十三次,包括两次世界大战。
后来这个英式传统也横越重洋,来到了美国。包括主显节,乃至于有如嘉年华会般、但已跟基督教八竿子打不著的“狂欢节”(Mardi Gras),你都可以看到蛋糕现身增添欢庆的气氛。
作者简介 ︰艾莉莎‧莱文(Alysa Levene)- 为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社会历史学家(以及狂热的业余烘焙者)。她研究并发表许多文章和书籍,皆关乎本书触及的各种主题:童年、健康、家族和饮食的历史。本书是她第一本著作。
译者简介︰郑焕升 、谢雅文 、廖亭云
出版社:行人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