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爱又恨的游戏评分(下)
作者:伊藤诚(文章经 GEME 团队编辑)编者按:上次谈过游戏评分的影响力之大,足以掌握一款作品的生死。但更重要的是,现时游戏界盛行的评分制度是否公正?倘若制度失衡,玩家还有甚么可仰赖吗?(封面图片:《Final Fantasy XIII-2》宣传图片)
不理性评分说到传媒评分客观与否,就不能不提本地姜《G-Zone》的故事。2008年 PS3 独占大作《Metal Gear Solid 4: Guns of the Patriots》(潜龙谍影4 爱国者之枪) 千呼万唤始出来,本地游戏杂志《G-Zone》的一位编辑“飞机男爵”对该作打了零分。主要原因是游戏流程太短,剧情 CG 太多,可玩的部份太少。坊间有传《G-Zone》的评分含有私怨成份,孰真孰假无从考证,但一款游戏如果并非到了无法游玩的地步,评为零分恐怕是过于苛刻了。
具争议性的评分日本游戏杂志 FAMI 通数十年来一直是日本游戏传媒的龙头老大哥,能够在它手中获得满分40分的游戏只有24款。在2000年之前,能够获得这项殊荣的游戏只有《萨尔达传说 时之笛》(1998) 和《Soul Calibur》(剑魂) (1999) 两款。最初 FAMI 通的评分相当有公信力,但随著时间过去,上榜的游戏越来越具争议性。当中很多游戏并非不出色,但是否真有资格获得等同完美的40分?很多玩家都有所保留,其中《Final Fantasy XIII-2》和《JoJo 的奇妙冒险 群星大对决》是公认最具争议性的两款作品。
《Final Fantasy XIII-2》的剧情被大多数海外游戏评论员认为可有可无,浪费了成熟的战斗系统。《JoJo 的奇妙冒险 群星大对决》甚至是一款平衡度极差 (后来有透过更新改善) 兼无街机模式的格斗游戏,纵然游戏制作人指本作是“JoJo 游戏”而非传统的格斗游戏,但在玩家眼中也不过是开脱的说辞。甚至有玩家认为 FAMI 通评分标准越来越宽松的原因,是希望鼓励日渐式微的日本游戏产业。
媒体和游戏厂商的共生关系媒体能够在游戏正式上市前率先试玩评分,基本上都是因为厂商预先把 demo 光碟送到媒体手上。即使是大型媒体在评分时也需要考虑会否得罪厂商,以免日后无法第一时间获得试玩版撰写评论。过去曾有游戏 YouTuber 给予游戏低分后,被厂商封杀,无法再比玩家提早一两天试玩,观众自然大幅流失了。考虑到媒体和游戏厂商的共生关系,游戏评分又有多少的参考价值呢?
半斤八两的玩家评分既然媒体的评分成疑,那么玩家自己来评分又会不会比较客观?全球最大的数码版游戏销售平台 Steam 上设有玩家评分的功能,然而亦受很多因素影响。上文提及过的佳作《Dark Souls》第3代的 DLC 就曾因延迟开放而被大量玩家劣评,评级跌为褒贬不一;而大陆亦有“没有中文版就劣评”的风气。玩家评分可以因为玩家的质素而大幅波动,未必和游戏本身的质素有必然关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电影的宣传片未必能让观众了解一部电影好不好看,但影评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和游戏不同,媒体的游戏评分其实是旧时代的产物,在网络未发达的时代或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但现时很多厂商都会为游戏推出试玩版,玩家一试便知龙与凤。虽然目前只有部分欧美国家能办理实体游戏退货,但很多数码游戏销售平台都有退货服务,玩家发现游戏不合预期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退货。所以与其相信媒体上的评分,倒不如自己动手一试,可能更会意外发现心头好。即使不试玩,亦不妨在留意游戏评分之余,多花一点时间细阅游戏评论,才判断一款作品是否值得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