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爱又恨的游戏评分(上)

撰文: 读者来稿
出版:更新:

作者:伊藤诚(文章经 GEME 团队编辑)早前知名游戏网站 IGN 的一位编辑被炒,他在网上暗示是由于他为任天堂 Switch 打了7分,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是自我炒作抑或是 IGN 的自我审查,真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玩家还是游戏产业链上的公司都相当著重游戏软件及硬件的评分。(封面图片:《Dark Souls 3》宣传图片)

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原来除了玩家会留意游戏评分外,投资方也会依此来评核游戏工作室的表现。知名评分网站 Metacritic 的评分可为 Metascore 和 User Score,User Score 是 Metacritic 用户的评分,而 Metascore 则是来自 IGN、Eurogamer 等数十个知名媒体的综合评分。一般而言,游戏越接近100分,质素就越有保证,玩家也能够放心拿出钞票,那么投资方就能够赚更多钱。所以部分游戏工作室和投资方的合约会清楚列明,游戏的 Metascore 必须超过某个分数,才能获得额外奖金。

外星 RPG 游戏《Mass Effect 3》在 Metacritic 上的评分 (Metacritic)

这个分红制度看似很合理,做得好就能够获得奖励,但其实这和亚洲的考试制度一样残酷。并非说评分的媒体编辑不专业,而是很多时候他们略为试玩后便要打分数,然后就要转玩另一只游戏。一个冰冷的数字根本无法完全反映一款游戏是否好玩,完全忽略了游戏开发人员投入的心血。开发《Fallout: New Vegas》(异尘余生:新维加斯) 的Obsidian Entertainment (黑曜石娱乐,下称 Obsidian) 在2010年就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

《Fallout: New Vegas》(宣传图片)

一场评分引起的悲剧Obsidian 的前身是开发经典 RPG《柏德之门》的 Black Isle Studios。游戏发行商 Bethesda 和 Obsidian 签订了合约,规定 Obsidian 开发的《Fallout: New Vegas》必须取得高于85分的 Metascore才能获得额外的奖金。然而游戏最终戏剧性地只获得84分,这1分的差距令Obsidian 的财政受到沉重打击。“《Fallout: New Vegas》的收入是一个定额,我们不会有分红。”Obsidian 的创意总监兼老板之一的 Chris Avellone 说。最后 Obsidian 被迫辞退了20至30个员工,包括一位刚上班一天的员工,令人手更加紧绌。

“老板叫我明天不用上班了...... 甚么?你也是?”(《Fallout: New Vegas》游戏画面)

成也分数,败也分数自推出以来一直备受玩家追捧的《Dark Souls》(黑暗灵魂) 系列在不久之前刚画上完满句号,其超硬派的难度、隐晦含蓄的说故事手法、充满人性的故事舞台,都令这部 ARPG 为人津津乐道。但原来《Dark Souls》系列的原点《Demon's Souls》(恶魔之魂) 却是被媒体评为不入流的作品,不过令它起死回生的,也是传媒。

对付玩家从不讲江湖规矩的敌人 (《Demon's Souls》游戏画面)

2009年日本游戏开发商 From Software 在 PS3 推出了独占游戏《Demon's Souls》,没有引起玩家太大的注意,日本知名游戏媒体 Fami 通只给了它24分的中等评价 (满分40分),发行商 SCE 亦不看好其潜力,只压制了数万张游戏光碟,差点就埋没了一款能引领时代潮流的佳作。

30岁加入From Software 时甚至不具游戏开发经验的宫崎英高,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社长 (Gigazine)

时势做英雄同年年尾《Demon's Souls》在欧美地区发行,当地媒体对这款透过死亡不断磨练技术的游戏趋之若鹜,纷纷为作品打上高分,《Demon's Souls》的 Metascore 高达89分,打响名堂,甚至将本作重新推广回日本。从此无数玩家每日乐此不疲地在游戏世界死去活来,以海量的死亡次数为荣,互相在网络上交流通关心得,即使无法通关的“手残党”也乐于观看其他玩家的通关影片,感受讨伐强敌的滋味,最终成就了其精神续作《Dark Souls》三部曲的盛世王朝。然而,并非每只游戏都能像《Demon's Souls》一样幸运,能够被伯乐发现。

《Dark Souls》成功后诞生的姊妹作《Bloodborne》(宣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