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医援.三|广西医护老挝送光明:国家强大我们才能走出去
“60年前,在医疗水平方面,我们仍是需要国外来援助的,相当于是医疗技术的‘输入国’;但现在,我们已经是个‘输出国’,我们的医疗技术能够输出去,帮助到更需要的国家。”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工作60周年,在香港共享基金会的牵头下,派驻老挝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第三批广西医疗队队长蒋艳华,特别有感触。
“香港援外医疗”专题报道之三
60年前,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刚吿独立,便因各种传染疾病流行而陷入公共卫生危机,故向国际发出紧急医疗呼吁;当时中国同样处于发展初阶,但迅速响应成为第一个向其派遣医疗队的国家,并在当地展开为期两年的义诊。转眼60年过去,中国持续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累计为76个国家和地区,诊治2.9亿人次病患、培养超过10万人次医护人员、援建130多所医卫设施。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香港市民可能对于国家援外医疗工作没有太大感觉,一是缺乏认识了解,二是未有参与其中。不过,这份大爱无疆的光荣,渐渐开始有了香港的足迹。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2018年成立专门从事国际人道医疗援助工作的港产慈善机构“共享基金会”,携手广西、黑龙江、山西、福建等地的医疗力量,在五个医疗基础薄弱的国家,展开“全面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
“说句实话,我们医疗队来到老挝,压力还是挺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眼科主任蒋艳华医生,联同其他七名医护人员,自6月初派驻老挝首都万象45日,在两架由广东制造并开往当地的流动手术车上,为白内障病患完成530宗复明手术。医疗队的压力来源之一,是共享基金会总干事陈英凝千叮万嘱的要求——“绝对不能出问题!”因为不管是来自香港的基金会,还是广西的医疗队,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就是“中国”。
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睛老化问题,因为眼球晶体的蛋白质会随年龄和紫外线等因素而变得混浊,形成视力障碍。“对于一些晚期的白内障,国内已经很少见了,但在老挝,我们遇到了很多。”蒋艳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多年,做过数千宗白内障手术,但也不免对老挝病患的严重程度感到吃力,“我们有一天做了15台手术,有12台都是那种又老、又黑、又硬的白内障,有的甚至还有晶体半脱位,他们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都会比较高。”
不过,蒋艳华不是害怕手术难做,而是为病人感到可惜。她解释,目前医疗队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就像用电钻打石头一样”,透过两到三毫米的切口,利用超声能量分解混浊晶体,再植入人工晶体;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白内障,“相当于是越硬的石头,用电钻打的时候,能量会越大,时间也越长,对眼睛的损伤就会比较大一些,手术后的反应也会稍微重一点。”蒋艳华一再感叹,“如果病人能早一点做手术,就能早一点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早一点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而手术并发症风险也会小一些。”
老挝日照强烈,时间又较长,白内障发病率偏高,更有年轻化的迹象。但有别于经济发达地区,老挝保健知识未算普及,医疗资源更是不足,每25万人口只有1名眼科医生,而且主要采用比较传统的囊外摘除手术,平均费用等于当地人民平均月入三倍。很多病人要么不知道自己患上白内障,要么根本就没有能力承担治疗。而共享基金会和广西医疗队的到来,就是要为那些基于各种困难而未有治疗的白内障积压病例带来光明。
“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使命,照理说我们对于病患通过手术重见光明的事情,好像见惯不怪了;但是,这些工作背后,有些特殊病例,当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再看到他们表现出来的喜悦,就会觉得我们这份工作太有意义了。”蒋艳华提到,尽管医护人员和老挝人民的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但有一次为做完手术的病人进行眼科护理的健康宣传教育后,“病人就纷纷上来要跟我们拥抱...因为你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光明的福祉,他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感谢你...大家的心,就真的是相通的...我们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很幸福的!”他们因而学会了第一句老挝语,就是kaob `jiai(谢谢)。
“60年前,在医疗水平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国外的来援助,我们相当于是一个医疗技术的‘输入国’,但现在,我觉得我们是一个‘输出国’,我们的技术能够输出去,帮助到更需要的国家。”今年适逢中国援外医疗60周年,蒋艳华很感慨,也很自豪,因为作为医护人员,切切实实在前线体会到了整个医疗行业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她以眼科为例解释,在1990年代,国内县级医院可能都还不具备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和水平;后来国家持续采取大范围的“扫盲”行动,由省级医院或市级医院派驻医护人员,到县乡为白内障晚期病患进行手术;到如今,全国基本已经没有积存病例,而且连县级医院都可以进行超声乳化手术了,可见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
“全世界人民都要共享健康、共享光明。”南溪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罗海燕,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1年,期间担任眼科护士长13年,对于能够参与香港共享基金会援助老挝白内障患者复明的项目,感到别具意义。她解释,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湛的技术,帮助老挝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从而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实践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播撒光明这份使命,增进中国和老挝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互相了解,既感受到老挝百姓的纯朴和友善,又让他们认识到我们中国医护的热情和专业。
“今年是我们中国援外医疗60周年,也是我们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我们能在这个时间点,来老挝参加这项工作(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我确实感到非常骄傲。”罗海燕的骄傲,既是来自于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得要有这个能力,我们才能够跨出国门,帮助其他国家的老百姓,让他们拥有健康和光明”;更是得益于国家的强大。
罗海燕特别提到,这批医疗队本身所任职的南溪山医院,本身就是具有历史文化传统意义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不但拥有2,045张病床、两千多名医护人员,并且具有一份对外医疗援助的“红色传承”、“红色基因”。原来,在1967年建院的南溪山医院,本身就是一所为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国家级抗美援越后方医院”——在建成首六年内,合共收治了5,432名越战伤员,并被越南政府授予“一级抗战勋章”。
早在2021年3月,香港共享基金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南宁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和老挝卫生部一起展开“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由2022年9月启动以来,截至今年7月中旬,广西已向老挝派出三批医疗队,合共26人次;他们和共享基金会老挝项目专员及医护义工一起,驻守在首都万象老挝人民军103医院开设的项目站点,为当地白内障病患免费进行1,834宗复明手术。第四批医疗队亦已于8月上旬出发。
每批医疗队有两名主刀医生和两名副刀医生,另有四名护士。手术前,病人要由当地医护义工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再经广西医护人员进行裸眼视力测试、测量眼压、测量角膜曲率、照裂隙灯、眼部AB超等等筛查。手术后,病人会获安排在医院眼科病房留医一晚,翌日一早由当地医护拆纱布、洗眼睛、测视力后,再经广西医护进行眼部检查和健康宣教,就可回家休养。医护人员则再展开新一天的工作。
医疗队成员都表示,这个项目让他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也增进了中老人民的民心相通和民意相融,宣扬了中国医疗队员“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并为改善老挝医疗水平、助力“一带一路”、构建“老挝命运共同体”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