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救亡 ‧ 三】抓住旅客需求拐点 伺机拓展深度旅游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对旅游业者来说,比起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高量低值”的旅游模式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但往往会以牺牲社群承载力为代价,亦无法令旅客认识本地文化,以及创建香港的旅游品牌。观乎政府近日推出激励措施及政策,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利基旅游”(Niche Tourism)或成为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可是,政府该如何促成新兴旅游产品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企业、游客、社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令相关旅游产品不再是无利可图的“鸡肋”?

疫情爆发之前,香港旅游业已面对众多内忧外患,内有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内部结构僵化;外有内地免税区急速发展,严重威胁本港旅游市场根基。要在疫情“融冰”时急起直追,“需要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必须最佳化或升级原有的产业模式、行业生态。

可是,产业最佳化和升级绝非易事。作为一个综合型产业,旅游业界早已扎根于不同行业,包括航空、酒店、主题公园、零售等。政府要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自然会“牵一发动全身”,必然触及大部份人的既得利益,遇到很大阻力。但这是必要之举,早在疫情爆发前,全球旅客的喜好已发生变化,若本港旅游业在疫后仍然依赖购物作招徕,只会继续走下坡路,既难以开拓客源,亦无法吸引“回头客”。

绿色旅游及文化旅游等“利基旅游”模式可望成为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图为推广生态旅游的西贡吊钟洲。

政府:只回答了“半份考卷”

然而,往哪方面升级?如何升级?怎样重塑新兴旅游产品的产业链?这正需要政府主导,并与业界和学界共同研究。以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为例,前期的旅客需求调查、目的地的规划蓝图、整合旅游资源、环境和社群承载力研究、交通及住宿配套、公共设施、社群参与、宣传推广、游客反馈等,必然涉及大量投资和社群动员,这正是政府需要牵头解决的问题。

目前看来,政府只回答“半份考卷”─规划发展方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利益问题;只懂得推动旅游项目多元化,忘记旅游发展的本质。

从近年的旅游业规划蓝图和政策来看,政府有意推动本地单一的零售旅游向更多元化的生态、绿色、文化等体验式旅游升级转型,以迎合全球旅客的新需求。

比如2019年底,受反修例运动影响,旅客大减,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局长邱腾华宣布政府拨款5,000万元,在去年1月1日起推出“绿色生活本地游鼓励计划”,每间举办本地绿色旅游的合资格旅行社,每接待一名旅客可获资助100元,每间旅行社上限五万元,也即可获资助500名旅客,为期六个月;及至去年6月,疫情稍缓和,商经局再度“加码”,每名旅客的资助额增至200元,人数上限亦增至1,000人,即最高可获20万元资助。

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政府推出“跃动港岛南”计划,推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尝试发掘更多位于港岛南区的海陆天然景点,连结香港仔和黄竹坑一带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当中包括活化去年初结业的珍宝海鲜舫,并以海洋公园为核心,开拓连线其他地区和岛屿的海上旅游路线,供市民和旅客游览,又研究在已修复的石澳石矿场以公私营合作方式发展水上运动中心,为运动员和爱好水上活动人士提供康乐设施。

去年12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向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提交文件,交代该署辖下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制订的“大屿山保育及康乐总纲图”内容,打算将北大屿的欣澳发展成康乐枢纽,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水上活动;并整合出一条长达约100公里的环大屿远足径;同时检视大澳接待旅客的能力。

旅游业议会主席黄进达

政府借着种种激励政策和发展计划,或许描绘了一个旅游业升级的美好愿景。然而,政府仍然没有解决旅游业升级的根本问题:如何将生态、绿色、文化等体验式旅游的“饼做大”,让业界看到商机、社群愿意参与,并促成可持续发展项目?

业界:改变“无利可图”观念

对旅游业界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本地游、生态游“无利可图”,亦难以吸引游客参加。旅游业议会主席黄进达明言,这种发展方向只是在疫情受限之下的“权宜之计”,让旅行社及其雇员有业务可做,同时借机推动绿色旅游和宣传相关景点,“但不可能靠它补贴原本的旅游业务所带来的收益。”

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理事长梁芳远则将问题归咎于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思维“落后”,亦缺乏主导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政策局”,“香港拥有很多生态景点,包括郊野公园都是渔护署管理,它们的出发点是保护生态,希望愈少人来愈好,这与旅游发展是相矛盾的。”

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理事长梁芳远(左二)认为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思维“落后”。

她续称,“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全盘的城市、交通、景点规划。景点没有交通配套,旅游巴出入都需要‘禁区纸’,自然无法吸引‘散客’和旅行团。现时商经局下的旅游事务署主要功能更多是作为政府和旅游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根本没有规划香港旅游发展的权力。”

梁芳远指出,香港有不少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但过去只靠业界与社群的个别协商,难以发展成大型旅游景点,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前期的投资成本,“经常会变成‘有人(旅客)嚟我(业主)先翻新间屋’,你不装修好怎会有人来?虽然旅行社和业主都有兴趣做,但最终‘不了了之’。”

“本土资源缺乏投资和规划,自然无法成为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她以深圳市龙岗区甘坑客家小镇为例,本来是一条荒废的客家村,后来有主题乐园公司投资翻新,将地方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文化村,并提供体验式的活动项目,教人酿客家酒,“整条村充满趣味。由本来的一条烂村变成吸引的旅游景点,甚至有人会去影婚纱相。”

“屏山文物径其实比它(客家村)更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可惜政府未有发掘背后的旅游潜力,把它重新规划,推出更多文化体验活动,并吸引更多当地家庭作坊做小生意,将它打造成香港特色围村文化村,而不是‘东一忽、西一忽’的文物径。”她认为,这种规划方向能够让业界发现体验式旅游的“商机”,又能够推动社群参与其中。

上文节录于第24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8日)《抓住旅客需求拐点 伺机拓展深度旅游》。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全网封杀特朗普 左翼资本强势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诅咒?西方民主能否通过科技的试炼

迁移社交媒体平台 不如取回资讯自主权

公帑怎么用 市民来决定 公民社会怎能没有参与式预算?

对话方方:被极左撕裂的中国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游业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皆成“欧洲之最” 英国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发展蹉跎多年 今终拉开序幕 北环线沿线住屋,谁来居住?

【科技.未来】满足五大关键需求 固态电池或助电动车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