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下港人用餐习惯改变 一星期平均叫多少次外卖?
传染病流行,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家避疫,减少外出,自然增加在家用餐的时间。今年4月,全球性测量和资料资料分析公司AC尼尔森(AC Nielsen)调查疫情下亚洲人的消费行为,发现约77%的香港消费者更常在家用餐,约46%的香港消费者偏好买外卖,平均次数由每星期3.31次升至4.3次。
现时,许多餐饮集团都与外卖平台合作,或自建线上网购系统,借以开拓客源。虚拟餐厅亦趋兴旺,它们没有实体店舖,只存在于外卖平台,收入却可能更胜实体店舖。其实,疫前各地外卖平台本快速增长,疫下只会加强此趋势,外卖平台foodpanda母公司德商Delivery Hero表示,今年全球一季度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营收达5.15亿欧元,年增92%,其中亚洲地区营收达2.01亿欧元,年增198%。
少去餐厅,勿在公共交通上进食
美国杂志《纽约客》所描述的“隔开的桌子,质地细密的餐巾纸,安静的音乐,白色的瓷器餐具,精细编排的服务,法国风味的高阶美食”,这种排场可能成为绝响,又或变得稀罕。事实上,米芝莲餐厅已适应疫下潮流,开始做外卖求存,从前人均逾千元一餐的消费,现在可能变成数百元的套餐,只是少了往日讲究的用餐环境。
除了在餐厅用餐,在公共交通上用餐本来极为寻常。但是,在疫情下,为避免除下口罩受到感染,人们都避免在公共交通上进食,有些搭飞机回港的乘客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机上吃喝。一些铁路运输、长途巴士等交通工具上,人们也尽量不吃不喝,又或找出最保险的吃喝方法。
讲究食材,更追求健康养生
疫情下,人们避疫在家,减少了运动,难免容易发胖,这是注重形象的都市人所不能容。同时,肥胖也加重染疫后致死的风险,不可不防。要有效控制,唯有控制饮食。人们因而依从专家建议,以低热量的食物,即瓜果蔬菜等植物类食物取代高热量(脂肪较高)食品。植物性食品,如人造肉、植物素肉等的需求增加,酝酿多时的“以昆虫作粮食”风气也大行其道。另外,覆热即食、冷冻产品也成为疫下的热门消费选择。
饮食次序也受到影响,比如以往很多人都习惯饭后才吃水果,但现在可能改为饭前吃。专家认为,人的脑下垂体负责传递食物到达胃部的饱肚感,如果饭前20分钟吃低热量、纤维量多的水果,又或用餐时先喝汤,可以增加饱肚感,其后才吃饭和肉,就可避免因过饱而引致肥胖。
就地取材,缩减“食品里程”
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人类适应生活环境以自我保护而产生。先人找寻合适食材,避免食物因长途运输而腐烂,或透过风干与熏制来延长食用期限,以及将食物加热变熟后才食用,降低招惹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概率,都是因自我保护而形成各种饮食习惯。甚至中国人自古烧水烹茶,欧洲人喝啤酒避免饮生水等传统,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当下新冠疫情对全球的饮食文化带来冲击自是无可避免,人们出于避疫防疫,在饮食习惯上作出了很多改变,至于能否持久,则要视乎疫情持续多久,以及疫后的生活环境。
上文节录自第225期《香港01》周报(2020年8月3日)《颠覆共食制 养生另有道 疫情重塑饮食文化》。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订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