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转战幕后拍纪录片 郭锦恩追溯华人移民故事
约郭锦恩在咖啡厅访问,人还没到,给她要了杯白开水。她见到一杯清水后,孩子似地大呼:“Perfect!”说话就和她的打扮般,率直、开朗,常常说:“这个位置我也不清楚,我要查一下。”
离开香港三年的郭锦恩从美国回来了,带着自己的最新纪录片计划《非黑非白》(Not Black and White),试图以外婆的故事为引子,带出一个更大的华人与种族隔离时期的故事。
对熟悉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人来说,郭锦恩是个幕前人,她和黄金时代相互见证。而对我来说,郭锦恩是一个认真的幕后人,她在还做演员的时候就爱和幕后制作人聊天,以了解一部电影如何成片。而今,她不仅在纪录片的制作上较真,还不知疲倦地仔细梳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香港艺术中心何鸿章排练室,穿着简洁的灰色衬衫、牛仔裤,郭锦恩安静地坐在一旁,看荧幕放映自己1999年编导的作品《迷失森林》,她在电影里编了一出关于女主角Alex的情欲从幻想回到现实的故事。
在观众仍沉浸在上世纪末的都市景观、讨论着昔日女性情欲故事放在今日香港会怎样呈现时,她已打开幻灯片,介绍自己最新的纪录片计划《非黑非白》,瞬间将观众视线从二十世纪末的浮华都市香港,拉回二十世纪初种族隔离时期的美国南部。
郭锦恩从座位站起来考问观众:“华人在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时期的位置是什么呢?”身处今日香港,思考这个问题似乎远隔重洋与有时间距离,观众静候着她的分享。
1865年,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但由奴隶制度衍生的种族主义、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互相仇视,在二十世纪初仍没有消弭。
1876年之后,在借助黑奴开发种植园而发家的美国南部,黑人仍受到《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管制,在诸如公车、学校、医院等公众场合划分黑人区和白人区。表面上,这一法令保障的是“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但谁也心知肚明,给予有色人种的公共服务远较给予白人的差,此举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歧视有色人种。
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在公共空间的种族隔离制度才被禁止。
*注︰《吉姆.克劳法》乃1876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法律规定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
在郭锦恩尚未完结的纪录片《非黑非白》中,她发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南部不只和白人、黑人之间的激烈冲突、隔绝有关,还和“非黑非白”的中间人—黄皮肤的华人有关。她说,在主流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与华人没有太大关联,但仔细一想,当时南部有其他有色人种,他们在其中的角色是怎样的呢?她的纪录片想稍稍补全的就是这一模糊版块:华人在黑人与白人对立时所处的“中间”位。
何谓中间位?郭锦恩以种族隔离时期南部的巴士为例,当时的大巴分前后座位,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后排,那么,华人坐哪里呢?
郭锦恩姨婆的丈夫(姨公)曾经是帮美国打仗的大兵,有一次,他在南部上巴士后,本能地向后排位置走去(黑人位),司机见状叫住他,请他坐回前排。郭锦恩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中想:司机让姨公坐到前排,是因为他穿着服务于国家的军服,还是因为他的肤色是黄而非黑?她没有答案。
受外婆故事启发 走进历史场域
激起郭锦恩探究华人移民及其在南部中间位故事的,是自己最熟悉的外婆。
1939年,在美国南部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市的黑人区,一名19岁华裔少女终于在数年的收银工作中储够了钱,离开父母和父母开的杂货店,逃离南部,去别处看看。
这个少女就是郭锦恩的外婆Pearl。
郭锦恩一直觉得外婆的叛逆故事很“得意”,而这份“得意”又成了自己纪录片的源头。从小到大,外婆的美国南部口音令她好奇:“我一直都不知道她小时候在什么环境长大。”她常和外婆出去喝酒,听她讲年少时的故事。五年前,郭锦恩回到美国,子女也长大了,终于有心力将萦绕心头多年的外婆故事以某种形式呈现。
访谈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外婆的故事深深影响着郭锦恩,说不清是因为本身个性和外婆相近而被吸引,还是被吸引因而个性都变得相似。她或许承继了外婆的不驯个性,对很多华人世界习以为常对女性的规训感到不自在,有一种挑战这种既定思维的欲望。她记得早年从三藩市回到香港,第一次拍电影是和成龙合作的《飞龙猛将》,她饰演成龙(律师)的助理。当时,剧组要求她穿短裙、高跟鞋,她觉得这副打扮一点也不像法律工作者,便去说服成龙,剧组后来给她换了长裙,戴上眼镜。
从导演《迷失森林》到做女性清谈节目,郭锦恩对女人故事的兴趣没有断绝过,她认为很多时候,人们看历史是从上往下看,对个人的故事并不珍惜,而女人的故事更不受重视。在女人的故事中,她格外钟爱细小的、私人的故事:“我不会看谁读书厉害,我最怕这些东西,反而最喜欢小故事—外婆的妈妈不给她出去,她就撒谎说两姐妹一起去看戏,但其实一个去拍拖,一个去看戏,然后,看戏的那位将戏的内容告诉另一位,商量好后才回家。这和现在的女孩子有什么分别呢?”
说到女孩子的故事,郭锦恩的“得意”评价又出来了。她想要捕捉的,就是这些私人故事中显出的共性:有一些共同的习性,或许隔了几代,至今仍存在。
外婆在1939年离家出走后,最终落脚在三藩市,有了郭锦恩的母亲和之后的故事。
讲到外婆的故事时,郭锦恩整张脸好像被点亮,开始在脑子里想像叛逆少女的故事如何发生:美国南部、一个中国少女、怎么储到钱、怎么做计划、英文足够好吗、外婆在南部黑人区的成长环境如何……满脑子有很多联想。三年前,她从香港回到夏威夷,开始做资料搜集和背景调查,发现当中牵涉到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涉及外婆的故事,而外婆的故事与一段更宏大的历史之间产生了共振,还扣连着美国种族隔离时期的历史和华人移民史。
继续阅读︰【专访.下】纪录片讲述种族歧视惹争议 郭锦恩︰我没扭曲
上文节录于第19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3日)《郭锦恩从追溯家族史开始 探究美国种族隔离时的华人位置》。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