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挑战风雨交加的日本雪溪 眺望群山景致
7月初,我走了一趟白马大雪溪。白马大雪溪是位于日本长野县白马岳与杓子岳之间的河谷,与剑沢大雪溪、针ノ木雪溪,并称日本三大雪溪。此间的河谷降雪量高,积雪终年不化,形成万年雪,日语将这独特的河谷地貌称之为“雪溪”。每年夏季,都有不少山客慕名而来,踏雪寻趣,经大雪溪登游白马三山。撰文︰罗荣辉
在网络上搜索的白马大雪溪,总是灿烂明媚:在湛蓝的天色下,河谷两侧峰峦并起,翠绿植被与皓白积雪分明相间,谷中一道耀目明亮的宽广雪溪奔泻而下,一个个全副装备的登山者从雪溪中央缓步而上,洋溢出夏日的活力。一帧帧美好的照片,无不令人对此行充满期待。
7月初的白马村虽然已踏入梅雨季尾声,但是天气仍然不稳。高山天气,尤为变幻莫测。由猿仓庄出发时,已下着微雨,峰峦都被云雾淹没。从白马尻小屋续上走一段,便要离开山径右切,踏走大雪溪。
首次在大型雪溪上步行,确实不敢大意。一身的防水防寒衣物和装备,整理完后又再检查,待得出发时,其他山客早已走远。我们借助双杖和雪抓,举步上溯。路线大致沿着较稳定的雪溪中轴而走,地上也撒了好些黯红色粉末,以助山客辨认路向。山线被山客不断来回踏踩,隐隐形成了梯级,但软雪较不受力,自比一般山路更花体力。
过去大雪溪曾发生不少落石事件,故不少山客游经时都会带备安全帽。我们亦不时仰头注意雪溪上方的动静,同时留心雪坡上分散的石块,怕一个异动,便会诱发它们往身上招呼。上溯不久,雪溪右缘一件黝黑的物件忽地掠过。定睛一看,瞥见一块圆碟形的岩石,像个轮胎般急速滚下,它被路上的石头击撞而起后,又再坠落,悄然地滚下雪溪。落石无声,却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幸好那块岩石距离我们二十多米,否则滚石迎面冲来,后果实是不堪设想。
这时还有不少登山客逆线下行,有的步履急促,有的小心翼翼。我们缓步徐行,待走至半山,四周已是人迹杳然。后来,雨愈下愈大,冰上寒意袭来。被浓雾萦绕的河谷,失却了原有的色彩与层次,峰峦暗黑的峙立在两侧,眼下的雪溪则是一片颓然的死白。不远处传来流水奔流之声,一块巨岩周围的积雪几近融化,在外围形成了一列缝隙,显然下方雪层已然消融流淌。
戴着面罩,我清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大概感觉到彼此内心的不安,二人久久无语。水气凝结在太阳眼镜上,随手轻轻抹清,不一刻又再模糊。如此重复着,迷蒙而狭窄的视野,令一切都变得不真实。犹记得还有一两分钟,我茫然得只懂跟从着雪地上杂沓的脚印,机械式地一步一步的往上攀。面前一条横越雪溪的危险冰隙,倒让我提起精神来,提醒自己小心跨过。
此刻雨势不减,愈是往上攀,雪坡愈是陡峭难走。未知的距离,加上潜在的天气转变,更增添几分危机感。整个气氛,不期然令我联想到美剧《极地恶灵》(The Terror)中的船员,独自在冰天雪地里行进的苍茫画面。仅仅三点五公里长的大雪溪,在这样的环境下,特别难熬。
一直走到葱平,安全地越过这片雪溪后,我们才定下心来。接上踏实的山径,往后的路段即使是风雨交加,但相比之下,也已变得稀松平常。
直到此刻,我仍不忘那一张张大雪溪的宣传照。但凡进行户外活动,都可事先作周详的计划,并作充分的准备和打算去应对每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但必须了解的是,在大自然里,总有许许多多不能预想和驾驭的因素,让你无法按着预订的“剧本”来演。
就如这一次的旅行,现实与想望之间,落差甚巨:大雪溪那副精神亮丽的面貌,变得苍白沉重;澄澈满明的视野,变得模糊暗晦;与山友同步雪溪的情景,也换上了孤孤独独的身影。你曾经预视的景象,有时会被身处环境的氛围所笼罩,而那自以为熟稔的感觉,也会被突如其来的陌生感完全取代。
不论是从何种角度,这段经历也难言是一种享受。然而,最耐人寻味的,是我们不约而同认为这次旅程最难忘的部份,偏偏却又是这一段经历,甚至觉得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当中有一些意外的“美妙”时刻,难以用笔墨言词来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漆黑的隧道中突然闪出的耀目火花般令人难以忘怀。它之所以“美妙”,并非因为成功挑战难度而获得的优越感或满足感,而是来自陡然而至的一个冲击,将那原有的地方想像逐笔逐笔的去除根净,然后,以你不曾预想的形式重新塑造你的所思所感。
在互联网上,弹指之间已可周游列国,细阅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和每个角落的文化历史。但是,亲身体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印证你所知道的,而是发掘你所不知道的。
翌日,天色转晴。我跑上白马岳,看着太阳从一片云海中升起,逐分照亮毗连的杓子岳、白马岳和身后的一列群峰。这远扬丰美的景致,都一一记录在记忆卡里,而我最感念的,却是那时那刻的白马大雪溪。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罗荣辉的文章:【行山】与视障人士同游郊野 扩阔彼此视野【行山】网民站于“安全高地” 有否真正了解行山这回事?
上文节录自第17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19日)原标题为《那时那刻的白马大雪溪》,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