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与视障人士同游郊野 扩阔彼此视野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戴上了眼罩,目不见物。我握着Ivan的手臂,跟他保持着半步的距离。踏着公园的斜坡上行,一边将集中力放在脚掌,感觉地上的引路带,一边按着提示拐弯,然后随他的脚步在一道梯级前停下来。我探足试着用脚尖估算梯级的高度,又留意着他手臂的摆动,随他缓缓的步下梯级。Ivan是我的领路员。此前他才蒙着双眼,让我以新学的领路法带他走路,试着介绍沿途景物。这回我跟他互换角色,在他的带领下,尝试体验看不见的世界,为下午与视障人士同行的活动作好准备。撰文:罗荣辉

视障人士行山跑步,并非什么新鲜事。过去就一直有视障和听障人士组成的“猛龙队”(取自“盲”与“聋”的谐音)参与毅行者及长跑比赛。惟从新闻报道所见,社会大众对视障人士仍存在不少误解。

视障人士Cecelia曾提到,不少人认为他们的听觉较健视人士灵敏,又或认为视障人士只能从事特定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因误解他们的需要而帮倒忙。Cecelia忆述有次站在过路处前等待朋友时,有一位路人不明就里,拉着她横过马路,让她哭笑不得。

这次行山活动由配对视障及健视人士的行山队“TrailLight瞳行”主办。此前,他们已经举办了数次同类的活动,每次都会为视障人士与健视人士作一对一的安排。参与的健视者除了充当领路员,也可以借着亲身参与,与视障人士直接交流,从而加深对视力障碍的认知。

瞳行致力营造视障朋友与健视朋友共同行山的环境,带视障朋友探索貌似遥不可及的郊野,也同时让健视朋友用另一角度去认识大自然。(Linz 及瞳行提供图片)

视障一般可分为完全失明和弱视,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弱视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限制,部份人士对光线、动作或色彩较为敏感,管状视力(tunnel vision)患者的视野则较为狭窄。故此在活动前,我们必先了解同行视障者的个人状况,以提供适切的辅助。

我的拍档Peter天生双目完全失明。我心里虽一直对失明人士的生活和想法好奇,但对着Peter却不知从何谈起。要作自我介绍吧,但是在这刻要把自己“形象化”起来,也是一件难事。不过Peter甚少行山,正好让我从这次同游的目的地摩星岭聊起。

攀登陡峭山岭 建立信任默契

摩星岭位于港岛西陲,其英语称谓Mount Davis是以香港第二任总督戴维斯命名。峰上能俯视硫磺海峡,是昔日的海防要塞。二十世纪初,英军在摩星岭先后建造五座炮台、射击指挥部、营房和掩蔽体等建筑物,以此扼守维多利亚港西面入口。通往山顶的摩星岭道是一条宽阔的车道,正适合作为同行活动的场所。

视障者和健视者在蜿蜒的山径同行,唯有共享、聆听,才能扩阔彼此的视野。(瞳行提供图片)

随众人步行至半山,往西外望是港岛外海的众多岛屿:位处十点钟方向的是南丫岛、十二点及一点钟方向则分别是喜灵洲和大屿山。沿途我们还经过了不少有趣的军事遗址,如军用洗手间、厨台和侦察站等。在一处山坡的草丛下,隐藏着一座昔年由英军竖立以标示军事用地边界的柱状界石。Peter蹲下来,用手缓缓地触摸界石上的“WD”(War Department)粗糙刻字。透过触感阅读历史,相信比单纯以语言来介绍来得更深刻吧。

车道依山回绕,急弯间的捷径,是一列长长的阶梯。虽然这梯级的阶高相若,但路上却是塌树倒卧,杂草丛生。我俩同步跨过塌树,避开横枝,花了好一番工夫才越过路上的障碍物。可以想像,如要应付更崎岖蜿蜒的山径,除了掌握领路的技巧以外,彼此之间还需要相当的默契和信任。

“瞳行”给予参加者用不同感官感受周边的事物,透过听觉、触觉、味觉丰富行山的过程。(瞳行提供图片)

山顶的偌大草坪是昔日校场的所在地,这天成为了我们的休憩站。Cecelia跟我们分享她如何从视觉以外的感官去接触世界。在旅途之中,从当地人的互动、彼此的对话,以至于食物的味道,点点滴滴都足以筑构她心目中当地的文化和风景。我不禁反思,过去曾目睹过的国外风景,用相机记录过的旅游照片,可曾盛载如此丰美的回忆。

山顶的另一侧是一号炮台的遗址。这座炮台今日只遗下炮床和地上用作固定部件的螺钉。“炮床的中心是个圆形的空间,直径约莫是半个篮球场般长,外侧是两米多高的弧形围墙……”我试图更具体地形容眼前的遗迹。

穿过隧道,我们转往左侧一列空置的营房。营房两旁后方隐藏着一条互通的狭窄小巷。我虽在前面领路,但在暗黑的环境下,我感觉到Peter比我走得更有信心。“在这里,我可以带着你走。”他笑说。

每一条通道,每一栋建筑物,每一件物品,我都竭力地寻找恰当的词汇,尝试更立体地描述身处的环境,又希望能以更生动的形容词去演绎它们的形状、大小、质地和颜色……倒似是,面前这个世界,自己一定“看”得最清楚。

山顶的偌大草坪是昔日校场的所在地,当天成为了大家的休憩站。(龚嘉盛摄)

后来,我发现我好像不曾了解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草坪上的绿,对他们来说,说不定比面前所展示的更青翠鲜嫩;他们所感受到的白色,说不定比我看到的更纯白无瑕。我可曾想过,他们所意会的,可能远比我们所想像的更真切细腻。就如那条暗黑狭小的通道,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清晰不昧。

彼此的沟通,愈是刻意,愈是显得做作;愈是事事忌讳,愈是会产生隔阂。我忽地记起,瞳行创办人Rebecca曾经一再强调,视障者和健视者之间是同行者的关系,这个活动并非一项为视障人士而设的服务。他们所重视的,不是单向的施予付出,而是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唯有共享、聆听,我们才能互相丰富着,扩阔彼此的视野。

上文刊登于第17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15日),原标题为《瞳行》,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香港01》周报专栏作家罗荣辉其他文章:【行山】网民站于“安全高地” 有否真正了解行山这回事?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