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黄金年代”背后 充满阴影的社会问题
上文提及,许多年轻人认为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不只是开放较高、自由范畴较广,就连政府的独立自主性,都比现今港府来得更强。而房价高涨、水货客横行、医院爆煲等民生问题,归结于港府事事跟紧中央步伐,大力推行中港融合政策,反而罔顾香港本土利益所导致的恶果。但90后出生的博客项敦荣,却认为现在香港言论自由的程度,以及民生政策的落实,其实都已比殖民时期来得更好。
承接上文:自由开放信任 回归后香港价值变调了吗?
“现在言论自由的程度比港英好很多。”项敦荣举例,香港人可以公开指摘、讽刺行政长官,但在英殖时期,如果有人公开指摘港督,或会被警察“政治部”调查。“我们现在没办法调查‘政治部’的实际作为,因为所有档案在回归前都被销毁,所以香港不能像德国统一后一样,可以到档案馆看自己以前被调查的情况,这也是构成‘神话’的一部份。香港人看不到港英政府的镇压系统如何运作,因为没有证据,很容易相信港英很自由的神话。”项敦荣认为,历史上所有政权都有服务市民的一面,也有国家机器压迫人民的面向,这是不可回避的政治现实,港英政府自然也不例外。
1934年设立的“政治部”,架构上隶属于“皇家香港警务处刑事部”,但实际上是英国安全局设立的“驻港分局”,除了进行对中国的谍报工作外,也会监控可能造成管治危机的社团组织或国共党员,一旦认定调查对象有颠覆或危害政府之虞,或会递解出境。例如著名左派人士、华人革新协会莫应溎,便是政治部长期调查跟踪的对象,在1952年发生“三一冲突”过后,遭港英政府递解出境。由于特殊的任务需求,政治部可说是最富神秘色彩、执法权力最大、也最令人闻之色变的政府管治单位。然而,随着香港回归在即,港英政府于1995年解散政治部,并将所有敏感的秘密资料全数销毁或运回英国,曾服务于政治部的华人也获安排移民英国,享有优渥的退休待遇,部份则直接转入廉政公署。有关政治部的工作内容与行径,也在解散后被纷纷出版成书,或成为电影创作津津乐道的题材。
黄金年代背后充满阴影的社会问题“此外,大家觉得特区政府做得差过港英政府,那要先检证一下事实,以前的港英政府做了哪些事情,是现在政府没有做的?譬如与年轻人攸关的青年政策,港英有没有青年政策?如果有的话也是‘六七暴动’之后,他们发现香港完全没有青年政策,为了避免社会矛盾加剧,才开始推行一些扩大教育、青年活动政策。但他们并没有比特区政府多做些什么,纯粹是当时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青年发展。”项敦荣指出,港英政府顶多是每年颁发几个杰出青年奖,就连中学头三年的义务教育,都是在联合国的多方劝谕下才开始实施,对香港的青年问题并未投放太多心力。无可否认的是,港督麦理浩十余年任期内,确实推行了大刀阔斧的社会福利及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十年建屋计划、兴建公立医院、发展地铁、红磡海底隧道等大型公共建设,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也成为香港人“反观”现今港府施政无能的最佳写照。
项敦荣指出,当时信奉大有为政府的社会民主主义擡头,而麦理浩与英国工党关系良好,而身为左派政党,工党期望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于是公营医疗、公营房屋等政策也被引入香港,借此处理“六七暴动”之后的人心浮躁、矛盾丛生。“但是,港英政府从来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府,就算受到工党影响,公营服务水平仍然欠佳。被视为黄金时期的八、九十年代,屯门的公营房屋宛如欧美的贫民窟,罪案率非常高;九十年代前屯门区没有一所医院,出了事只能通过挤满车子的屯门公路,送往荃湾或是九龙救治,而仅有的公营医院就像战区一样躺满了病人,医护人员完全不足够……这些都是九十年代香港的一部份。”香港电台1985年播放的《铿锵集:葵涌黑点》,记录了旧葵涌邨公屋的居住环境—相当挤迫,公共厕所内肮脏不堪,烟头、垃圾积满地面。由于屋内空间过于狭小,许多青少年都到邨内的公共空间嬉戏,但那也成为黑社会延揽新血的好地方,全邨42座楼房中,就有39座受到黑社会控制;白天虽有警察在街道坊间巡逻执法,但一到晚上,没有良好防护设施及管理员的公共屋邨,便成了魑魅魍魉滋养犯罪的温床。
除此之外,在那个经济腾飞的时代,香港也发生了多起震惊社会的大型抢劫案,持有重装火力的抢匪打劫珠宝店、金行的事件层出不穷,在1994年发生的太古大厦金轮表行劫案,匪徒更持手榴弹,并有路人在歹徒与警察枪战时受流弹波击身亡。此一时期治安不佳、社会动荡的一面,也成为许多香港电影取材创作的根源。1983年首播的《铿锵集:白衣天使》,则呈现了伊利沙白医院逼爆的窘境。由于公立医院资源有限,导致病人过度集中,但医护人手和病床数量严重不足,院方只得在走廊、厕所增设病床,护士要擡着帆布床穿梭于病人和走廊间,其混乱程度犹如战地医院。
“反观特区政府,虽然奉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导致从殖民时期至今,政府都缺乏对香港的长远规划。但从回归至今,福利开支已经增加了200%,全世界有没有哪个地方的福利开支能在二十年间增加这么多?我想应该很难。更何况香港是在保留自由市场的同时,去维系极为庞大的公营医疗、房屋、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综合援助,相比港英,特区政府肯定更像是实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府。”只是,在社会、经济及外在环境早已不断变迁之下,尽管港府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但港人仍然面临物价、房价飙升、土地供应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阶级流动困难等问题,且棘手程度并不比港英的窘境轻微。在民众追求的生活品质与价值理念已不可同日而语时,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若政府的作为持续让市民无感甚或“反感”,港人必然不会因为政府的开支比过去更多,便认定政府的表现比以前更好。
项敦荣认为,社会确实还有很多问题未解,但港英一去不复返,香港面对新问题时,不应该回头呼唤以前,而是思考如何改进当下。上述三位“90后”的年轻人,同样对香港历史有浓厚兴趣和丰富认识,但面对“以前的香港”及“今后的香港”,却抱持不同的认知角度;或许,在不同的背景下,每个人面临的难题与追求也不同,年轻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而前文提及的学者邝健铭也认为,香港人“怀念以前香港”的想法,其实与世代无关。
相关文章:从英殖香港到中国香港 年轻人心中的香港变了什么?港英时期更民主?90后博客:回归后政制较进步
上文节录自第17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9日)《从英殖香港到中国香港 年轻人心中的香港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