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读物】小众品味成新主流 港出版书走向多样化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不少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来文人所写的书籍对香港人也影响不小,像许地山在香港大学任教时期写的《落花生》,徐𬣙于中文大学写出《悲惨的世纪》,钱穆于新亚书院写出《民族与文化》,还有来自上海的作家刘以鬯写出《对倒》,以及张爱玲在港期间撰写的电影小说剧本《太太万岁》等。这些南来作家在香港写出的作品一直被视为本土文化瑰宝,需要新一代读者重新发现其价值。撰文︰曹民伟

承接上文︰【流行读物】重温香港文学旧梦 读年代流行之书

刘以鬯《对倒》(网上图片)

爱情小说负起心灵治疗作用

环球出版社出版的“三毫子小说”也是六十年代的流行读物,薄薄的20页小说,找来本地流行漫画家蔡浩泉绘出十分刺激又香艳奇情的封面,加上价钱十分便宜(三毫一本),成为那个年代工厂妹最爱阅读的奇情小说,漂亮的名字如《回梦曲》、《莱茵夜唤》、《梅香劫》、《曲江雾》等,作者则有杜宁、三苏、罗兰、易文、依达等,故事离不开富家子爱上穷家女,排除万难终于佳偶天成。

不要小觑“三毫子小说”─也许它只是轻、薄、短、小,却大有商机,原来环球昔日就靠着这“三毫子小说”而建立了出版社基础,爱情小说在心灵空虚的时代成为女性的寄托。

八十年代则被称为才女辈出的时代,除了受台湾才女作家琼瑶、三毛、席慕容等作品的薰陶外,香港慢慢也形成了岑凯伦、严沁、亦舒、西西、林燕妮、李碧华、西茜凰等才女潮。笔者大学时代有好几位男同学也爱看才女小说,并认为师承张爱玲姑姑的一派,大有禆益于文艺创作云云。

爱情读物在男性世界的变奏,往往就变成情色小说,坊间报摊或者庙街小书档,在七十年代最风行的是贩卖男人爱看的色情小说,那是品味高于一般报摊的《老爷车》,又未至于像《金瓶梅》那样深奥的小书,纯粹的情色读物,像依达的《蒙妮坦日记》、韦韦(依达另一笔名)的《威威李私记》、杨天成的《二世祖手记》,还有俊人、夏飞等一系列极尽绮艳色彩的读物。

倪匡初来香港时,也曾在报章撰写情色小说《呼伦池的微波》,刘以鬯则将古典文学《蜘蛛精》、《追鱼》、《孙悟空大闹尖沙咀》等故事新编,在男女关系保守的时代,给予男性茶余饭后更多艳色佳的想像空间。

以刘以鬯的《孙悟空大闹尖沙咀》来说,我们熟悉的孙悟空由古代穿越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利用七十二变变身成一个外国男人,又被粉头骗到酒店,最后孙悟空找到八戒并打倒勾引八戒的妖怪。

依达《蒙妮坦日记》(资料图片)

世界浪漫爱情小说作家及读者会(Romance Author & Reader Events),在欧美都十分盛大,事实上浪漫催泪的爱情小说,一百多年来都被喻为“女性的鸦片”,销量有增无减。而且,撰写此类小说的作者愈来愈厉害,从煽情、伤感以外,幻化出浪漫性虐文学《格雷的50道阴影》,又成为新一代的畅销书,巧妙地将爱情原型添加上情色味道,更加拍摄成风行全球的荷里活大电影。

古往今来,英雄爱美人,女性爱帅哥,至少在梦幻中必如是。加拿大两位大学研究员统计了美国最大浪漫爱情小说出版商Harlequin过去所出版的15,019本小说的书名,发现书名中有“爱”字的占840本、其次是“新娘”835本、“婚姻”612本。这无疑显示了:现代女性和古代女性一样,最大的梦幻都是:得到“爱”,做到“新娘”,至终获得“婚姻”。

在不同年代的大学世纪也总依然存有一种古老的品味风潮,就是不少同窗酷爱写诗,如余光中、也斯(梁秉钧)、胡燕青、戴天、昆南、叶辉、黄灿然等,前三者还在大学任教,那阵子也真的有不少同侪合组“文社”、“诗社”。

余光中(资料图片)

五十年代开始有昆南、蔡炎培等人出版《诗朶》,夕阳、红叶组成撷星社,“霓虹出版社”则出版了《撷星》、《夕阳之歌》、《红叶诗抄》、《新诗俱乐部》,然后“月华诗社”出版了《月华诗刊》,杜红、桑白、雨季组成流星社;七十年代还有《诗风》、《罗盘》、《新穗》、《秋萤》等出版;到八十年代,今天的作词人林夕就搞了一部《八份一诗刊》出来,而青年文学奖也总少不了诗作的奖项。

最近翻开一份《七十年代》期刊,上面竟有著名演员姜大卫少年时代写的一首色情诗《诗一首》:“五分钟?十分钟?妳到底要多久?妳明知道 / 几分钟之后 / 我会如何 / 我会把妳放开 / 我不会再吻妳……”

诚然,人类为万物之灵,正是由于我们有好奇心,书本之所以吸引,正因它能引领我们接触不同世界,学习新知识。每个年代都有主流品味,谁说诗歌不是千百年来最细水长流的读物。

书本之所以吸引,正因它能引领我们接触不同世界。(资料图片)

在网络年代,甚至有人预言唯有诗拥有轻、薄、淡、短,更是一种去肌理去脉络的文字运镜。纯粹的抒情传统,不假辩证、悖论与诘问。这其实正像新媒体模式下的新言语方式, 新世代以手机或Kindle阅读,随时可以滑动于数以千计的读本之间,阅读一部长小说的耐心愈来愈小,倒是一页页的诗有着随时撷取阅读的优势。

八十年代受到日本文化影响,香港的博益及友禾两间出版社带起袋装书风潮,这种日本文库本大小的口袋书,主要供旅人乘搭长途车穿州过省时阅读,看书是最佳娱乐,以最平价钱、兼且可一天之内看完的书籍,那时候流行的包括明窗、勤+缘、天地、皇冠等品牌。

而当年流行得街知巷闻的是由阿寛(陈庆嘉)写给阿旦(郑丹瑞)的《小男人周记》疯狂热卖,直至九十年代依然甚受欢迎,后来更加改编成广播剧和电影,可以说八十到九十年代,香港男性人人都自称为小男人,这是香港男性以缩小自我来减低社会上巨大的压力,而女权也在香港社会擡头,从而造就了《小男人周记》热。

《小男人周记》(网上图片)

随着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出现,前年其小说改编成的日本及中国电影《解忧杂货店》(2017),票房横扫整个中港台的华人世界,记得初时香港人迷上日本推理小说是从日本的松本清张《天城峡悬案》(1983年田中裕子主演)电影引发一股八十年代的推理热,那时候从横沟正史、连城三纪彦、森川诚、夏树静子,一直到赤川次郎《三色猫探案》及《三姊妹侦探团》臻至高峰,成为香港中学生到大学生人手一本的读物,然而奇怪的是,多年来却依然培养不到本土的推理小说作家。

直到数年前,“七十后”作家陈浩基以香港为背景的推理小说《13.67》在台湾和日本连续夺得多个奖项,才引起本地读者关注。故事以1967和2013两个动荡年份,讲述两位刑警师徒如何面对社会变迁,最近更成功售出英、美、加、义、荷、韩等多国版权,然而,在本地读者心中,港式推理还未成气候。

陈浩基《13.67》(网上图片)

香港的二楼书店是个吸引有好奇心的书友去发掘、去阅读、去感受的地方,往小型独立书店寻书、看书、购书,可望找到一些非主流品味的作品,可以找到多一些在大型连锁书店未必会发售的书。时至今日,阅读愈来愈潮流化与极端化,独立小书店的新书,正好成为小众品味时代最佳的阅读非主流文化体验。

图书愈来愈走向多样精致与收藏性,实体书在未来将成为爱书人进入手机世界以外,另类智慧国度认证的纹章。

上文节录自第17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2日)《书展来临,带你重温文学旧梦   什么年代流行读什么书》。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的文章:细数儿时漫画角色    重拾童年英雄梦建校百年 独特精神代表现代建筑走向闻着咖啡香打书钉 新型书店成千禧世代新蒲点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