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置业=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担
加租、漏水、逼迁等问题困扰本港㓥房居民多时,住上公屋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期盼。不过,根据现时房屋署资料,截至2019年3月底,收到约15万宗一般公屋申请,一般申请者轮候时间再创新高,由目标的3年增加至5.5年,不少人感叹:轮候公屋等到“颈都长”!面对香港如此土地困局,林郑政府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大辩论”,但最终仍忌讳大刀阔斧收回土地,兴建公屋……(此文章为“四代人之苦”系列报道五)
面对本港㓥房居民“愈住愈贵、愈住愈细”的严峻问题,不少民间团体多次呼吁政府重设租务管制、兴建过渡性房屋等等。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社协)何喜华表示,尽管林郑上任两年来实施多项房屋政策,但基层居民的居住环境未见改善,坦言对她感到失望。原因之一是他深感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拖慢政策落实。
政府虽然于2017年9月展开“社会房屋共享计划”,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牵头募集单位交予社福机构营运,但身兼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的何喜华仍感叹:“进度太慢了!”他忆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兴建公屋需要约六年,现在起码需七年才能建成,并不是因为兴建难度大了,而是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致使协商过程相当繁琐。
何喜华以“社会房屋共享计划”为例,指出它需要发展局、运房局和社协一起游说政府其他部门,如屋宇署、消防署、政府产业署、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等,协商一个方案最快也要半年时间。他相信政府有办法缩短内部沟通的时间,关键在有没有“政治魄力”去做。
何喜华又表示,该计划均由公益金及关爱基金拨款资助,反映过渡房屋仍以民间主导,政府参与度不高。希望政府可考虑提供更多诱因,鼓励地产商将土地“交出来”,例如向愿意提供旧单位的发展商,给予税务优惠等。
政府不断重申,房屋问题是历届政府的重中之重,但为何问题会愈来愈严重?为何置业变成许多香港市民的终身目标,甚至甘愿为供楼失去财务自由?原因离不开特区政府一直沿用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有意无意地用各种方式鼓励香港人买楼,令大家以为置业就等于安居。
然而,当置业建基于沉重的经济负担之上,又谈何安居快乐?今年4月,国际物业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发表报告,比较全球35个城市的私人住宅市场,数据显示,香港平均楼价达120万美元(约936万港元),贵绝全球。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今年初发表的2018年全球楼价负担能力报告亦显示,香港连续九年蝉联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楼价入息比率(楼价中位数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数)为20.9倍,即要不吃不喝20.9年才能买得起一个住宅单位。
港府多年来把“安居”与“置业”及“致富”等混为一谈,以置业主导房屋政策,限制公营房屋建屋量,致力推高自置居所比率,反而令市民沦为“蜗居”的楼奴。安居并不单单是有瓦遮头,而是为市民提供适切居所。要解决本港房屋问题,政府理应先纠正已经走错逾二十年的置业主导政策,回归以公营房屋作主导的房屋政策。
被称为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在接受《香港01》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香港的土地问题,关键在政府丧失土地发展主导权。”自由经济不外乎供求,新增土地供应受限,加上地产商囤积土地,楼价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公营房屋供应断炊,市民被迫要追逐不断飙升的私人住宅楼价和租金,而一向奉行新自由主义的香港政府屡次用“避免干预土地市场”来回应,造成如今港人要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买楼、被迫卖身为“楼奴”的荒谬局面。
今年6月,德国柏林市政府立法加强租金管制,既指令冻租五年,又修补装修加租等漏洞,务求遏止地区内“疯狂”的住宅租金水平。此举显然违反所谓的自由市场思维,但当地产的放任式发展已严重危害民生,社会便应该开始对放任地产产业自由发展作出反思。
2004年,香港政府称考虑到市场上供租用单位的供应量太多,业主会因租管而降低重建的诱因和租霸等问题,因而全面撤销租务管制。但如今房屋供应严重紧张,政府却指租管会变相鼓励业主在合约开始时提高租金,也会令业主封盘,令租用单位供不应求而推高租金,因而再次否定租管。
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各大地产商不断买入新界农地作为“长远投资”,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香港四大地产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长实)已合共囤积逾1,000公顷农地,实际数字可能更多。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固然需要周全保护私人业权财产,但亦需要时刻审视社会公义杠杆的平衡,避免权力倾斜某一方。
安得广厦千万间,向来是老百姓的心愿,惟在今日香港,仍是遥不可及的梦。轮候公屋人数和轮候时间屡创新高,逾20万人居于㓥房恶劣斗室,未来五年新建公屋供应出现断崖式下跌,新建公屋单位每年不足1.5万个,过渡性房屋进展缓慢……面对如此困局,林郑政府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大辩论”,但最终仍忌讳接纳全面收回粉岭高球场建屋,以及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闲置农地这些可展示改革决心与有效增加土地的措施。
还记得林郑去年发表题为《坚定前行 燃点希望》的《施政报告》时,信誓旦旦地承诺“为市民安居乐业燃点希望”。试问在香港逐渐深陷“楼奴港”的情形下,这个希望能如何点燃?前特首曾荫权任内未有积极觅地,造成今时今日欠缺土地兴建公营房屋。林郑正是曾荫权治港年代负责土地政策的发展局局长,未知她今天面对觅地难局面,会有何感想?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对林郑说的话:考不到第一不是错【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学院毕业 为“面包”弃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现实局限 在初创窄缝中求生【四代人之苦】壮年难安居 基层、中产皆苦恼【四代人之苦】资深社工:我不觉得林郑对安老扶弱很热心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听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专题报道中的《壮年难安居 楼价疯癫公屋长缺》。
相关文章:【回归22年.专访顾汝德】林郑不解民情 态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剂【专访周永新】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