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现实局限 在初创窄缝中求生
现实条件限制了青年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亦有人不甘于只吃“面包”,坚持在生活窄缝中闯出一片天。有艺术才能的青年只能在窄缝中利用公余时间发展兴趣,盼能闯出一片天;还有不少青年仍在创业路途上匍匐前进。90后业余插画师Phoebe,大学修读工程时已对绘画有浓厚兴趣,虽然毕业后即投身工程行业,不久又因缘际会踏足IT工作,但始终对艺术创作念念不忘,公余期间积极创作插画“红鼻子森林”,希望将快乐讯息用简单的图像传递给读者,之后参加角色设计比赛获得优异奖,更坚定了她对艺术创作的想像,目标是凭借她的插画创作走上属于自己的创业路。(此文章为四代人之苦系列报道三)
承接上文:【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学院毕业 为“面包”弃商投身政府工
由于插画收入不稳定,Phoebe在家庭经济压力下,难以辞去现时的正职,惟有每日尽量抽时间创作,但始终时间及精力有限,未能全身投入文创工作。她不讳言,这条公余创业路很难走。她说,找厂家制作生产、安排运输存放、寻找推销平台及合作伙伴,每一环节也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很消耗精神体力,继而影响创作意念,窒碍了新产品的诞生。
有志于文创产业的年轻人,尚要面对资金难题。Phoebe表示,如想把创作化为多元化产品,最难克服的是资金和存放空间的问题,例如纸制印刷品的起订数是五百至一千个,这些步骤已经需要一笔资金,而即使解决了制作费问题,也没有空间可摆放产品。她曾想过租舖,以增加销售和接触更多客户,但昂贵租金又让她却步。
投身文创的年轻人需要“开源”,寻找地方售卖自己的产品,虽然近年多了手作市集,在Phoebe眼中又是“好睇唔好食”。她解释,由于市集举行次数不固定,年轻文创者难以靠它生存,“参加这类手作市集每日租金约900元,卖首饰、奢侈品还可以有少许利润,但卖手作制品如明信片、插画等,最多只能打个和。”所以Phoebe说她参加手作市集,目的是让更多人认识她的作品,并非奢望赚钱。
Phoebe曾到台湾举办画展,体会到当地的文创艺术氛围远胜香港,可以让艺术工作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她指出,台湾的公司乐于采用文创方式宣传产品或服务,政府亦会设立各类文创区以汇聚有志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反观香港,政府营造文创发展条件的力度明显不足,人流畅旺的大型商场又少有愿意划出主题区,供文创长期发展,仅靠个别慈善或公营机构支持的文创计划,难以产生有利于文创艺术发展的氛围。Phoebe认为,政府应担当中介人角色,设立大型文创平台和活动,以汇聚人才和提升年轻艺术工作者知名度。
Phoebe的拍档黄永骏,正职也是IT人,负责为Phoebe的产品宣传和联系工作。他也表示,年轻人投身文创行业,最需要的是不同的销售平台,以开拓客源及提高知名度,可是香港现时却缺乏类似的大型平台。他曾经制作关于初创企业的电台节目,邀请不同嘉宾分享心得,希望借此连结更多于各行各业有志或成功初创的年轻人。黄永骏指出,香港的创业气氛仍未成熟,需要有中介角色连结初创公司、创作人,从而令各人能够互相支援,形成初创的安全网。
虽然Phoebe没有修读过设计或美术等科目,而且大学修读的课程也与现时工作不太相关,但她认为大学证书只是职场门槛,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愿意投放精力及时间去“追梦”。Phoebe强调,不要因为过去的选科决定而限制自己的发展,每条道路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初创路途仍在摸索
29岁的翁德建受白手兴家的父母薰陶,自小向往创业的刺激和满足感,他两年前付诸行动,放弃银行业的稳定环境和高薪厚职,创办香港首个跨境巴士网上搜寻平台“GO巴出行”,方便乘客网上查询路线、班次资料、即时购买二维码电子车票等。平台获得香港科技园创业培育计划和多名天使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平台虽然有资金支援,但并不是代表所有事一帆风顺,他至今仍在这条初创道路中摸索。
翁德建坦言,在这条道路中要克服不少困难,最大挑战是初创企业起步时欠缺名气,难以筹集资金,如果产品或服务只针对香港本地市场,难度会更高。他表示,当初创业时,只能靠市场研究和计划书,说服跨境巴士公司或其他大型企业合作。而且这过程即使花了很长时间,也不保证百分百成功,因此需要预留一定资金,应付只有开支没有收入的阶段。
翁德建形容,香港的商人较为务实,只要商品能够帮助业务发展便会与初创企业合作,后者毋须依靠关系才可生存。虽然香港本地市场较少,但人口相对集中,宣传较为方便,初创企业亦容易接触用户,“是一个绝佳的试验场”。
作为过来人,翁德建分享初创企业说服投资者的窍门,就是必须有较宏大的愿景和建立一套独特商业模式,并将它们投射出去,让投资者相信“香港只是发源地,并非目的地”。他强调,香港初创企业一开始就需要面对商业生存的挑战,不应像一些地方的初创靠政府养,否则发展不能持久。
翁德建表示,不少同辈因为需要“面包”,承受不了创业风险而却步,庆幸自己具有条件能够踏出这一步。他举例,有学债的年轻人难以轻易放下已经稳定的工作,跳出“舒适圈”来实践自己理想,当年轻人为了“面包”,自然会选择金钱回报最高的工作,并向相关行业发展,这种现实的限制,扼杀了一部份人的才能,变相令创业的人不多。
他认为香港现时的情况造成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地绝望,认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了一个单位,因此想放手一搏创业。另一极端是打工过于安稳,在“舒适圈”太久便会“输唔起”。翁德建指初创失败十常八九,当中的失败经验亦可以是另一种能力的展现,可是香港环境的安全网较少,大公司并不看重初创的经验,甚至会当所谓的“失败者”是毕业生看待,社会并不接纳这班初创“失败者”。
香港,生于斯长于斯
香港在6月因为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发生了两次上百万人参与的大游行、612警民冲突、连串示威、围堵和不合作运动。在这场空前的,至今未止息的社会撕裂背后,年轻人面对向上流动困难,而政府在这次修例中傲慢无视反对意见,更令他们看不到香港前景。Phoebe认为政府应接纳不同人的意见,从而改变自身的结构。
尽管香港前景不明朗,翁德建却不认为要逃离香港,在外地创业或发展。他强调年轻人是香港未来的主人翁,“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不会因为香港环境变差而离开、逃避。每个地方都有难以接受之处,香港政治上令很多人失望,但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人关心香港,希望参与香港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想离开。青年想参与香港的发展,而政府要做的,不是将青年人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而是接纳青年的意见及诉求,令他们对香港仍抱有希望。”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对林郑说的话:考不到第一不是错【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学院毕业 为“面包”弃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壮年难安居 基层、中产皆苦恼【四代人之苦】置业=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担【四代人之苦】资深社工:我不觉得林郑对安老扶弱很热心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听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专题报道中的《青年志难伸 在初创窄缝中逆流》。
相关文章:【回归22年.专访顾汝德】林郑不解民情 态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剂【专访周永新】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