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奖】丑闻过后 瑞典学院何去何从
去年11月,18名女子响应#MeToo运动,指控瑞典学院女院士弗罗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法籍摄影师丈夫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在1996年至2017年间曾对她们做出性侵行为,并斥责瑞典学院明知而不闻不问。瑞典媒体还爆出,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曾于2006年一次晚会中被阿尔诺骚扰,瑞典王室对此消息不予置评。丑闻引发部分院士“辞职”—瑞典学院的18名院士为终身制,理论上无法辞职,但院士可拒绝出席学院会议。这场风波导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无法如期评审,诺贝尔基金会于5月宣布今年停颁文学奖,创下近70年来首例,而丑闻主角阿尔诺已被瑞典法院判处一项强奸罪名成立,判囚两年。撰文:甄梓铃
承接上文:【文学奖】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诺贝尔课”
自己奖项自己救
为了填补今届文学奖的空白,瑞典专栏作家Alexandra Pascalidou和100多名瑞典作家、记者等文化界人士设立“新学院”(The New Academy),颁发自己的文学奖。在“奖外奖”揭晓仪式里,“新学院”成员Maria与我聊起瑞典学院,怒火犹旺。
“最令我感到愤怒的是,当被揭发性丑闻,瑞典学院的处理方式很有问题,不能接受。”Maria批评。瑞典学院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1786年创立,旨在编写瑞典语字典、关注并推广瑞典文学。自1901年开始,该学院担起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责任,在瑞典文坛享有崇高地位。Maria形容,瑞典学院是个有权威的机构,控制着奖金颁发,甚至是瑞典作家出书的机会。事实上,学院院士均是有名气作家和语言学家,许多性侵受害者因顾忌学院及阿尔诺的影响力而保持沉默,“现在学院的名声大跌,丑闻严重损害声誉,即便承诺改革,其地位已大不如前。”
在Maria眼中,瑞典学院是个小圈子,除性丑闻之外,还涉及利益冲突。外界质疑院士弗罗斯滕松与丈夫阿尔诺共同经营的私人俱乐部“论坛”(Forum)多年来得到瑞典学院的资金赞助;阿尔诺又因妻子的关系可以使用瑞典学院的巴黎公寓;另外,他被指泄露文学奖得奖者身份给博彩公司。凡此种种,暴露学院内部存在严重的问题。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席海肯斯滕(Lars Heikensten)上月底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假如瑞典学院无法改革和尽快解决问题,便会考虑剥夺它评审文学奖的权力,寻找新的权威机构。早在今年5月,海肯斯滕已批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瑞典学院已经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氛围迟早受到挑战。”不过他当时亦说:“我相信这种挑战最终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性侵指控、财政舞弊和得奖名单外泄等风波影响下,Maria认为瑞典学院有可能失去诺奖评审资格,至于谁能担起这个责任,她没有直接回答,强调“新学院”仅属临时性质,在12月颁奖典礼结束后就会解散。
面对排山倒海的问题,瑞典学院的权威性还在吗?未来的日子里,诺贝尔文学奖该怎样继续办下去?已有232年历史的瑞典学院座落于斯德哥尔摩旧城区(Gamla Stan),与瑞典皇宫、诺贝尔博物馆同处一条满布中世纪建筑的古老大街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瑞典学院院士韦斯特贝里(Per Wästberg)在这里与我见面,谈文学奖的未来。
文学奖光环不再?
诺贝尔文学奖笼罩着一圈光环。尽管文学的价值并不单单由奖项来定义,它却是无数作家一生追逐的梦想,是写作生涯的最高荣誉。现年84岁的韦斯特贝里于1997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在院士这一身份之外,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他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瞩目的崇高奖项,对瑞典人而言,文学奖相比其他诺贝尔奖项更受注目,“因为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阅读,不像物理奖的原理那么复杂,通过阅读不同作品,可以把瑞典与世界连结在一起。”
瑞典人口不足1,000万,但这个北欧小国一点也“不弱”,作为诺贝尔奖的发源地,靠这股软实力立足于世。诺贝尔文学奖使瑞典在文化领域上展现其魅力,吸引全球注意。不过,随着瑞典学院的丑闻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已经影响到文学奖的公信力,光环似在消退。
上文节录自第13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9日)《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诺贝尔课”丑闻过后 文学奖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