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下)——新界北应设副都心

撰文: 黄云娜 张雅欣
出版:更新:

前特首董建华牵头的团结香港基金,提倡“强化东大屿”,引发不少关于工程造价惊人、建造年期太短、人口密度过高等争议。然而,这些争拗都没有触及应否发展东大屿作为中心商业区的关键考量——这个由于临近中环这个传统中心商业区而被《香港2030+》规划为未来新中心的东大屿都会,能有效疏解城市功能、处理“职住失衡”、实现多元产业等问题,乃至能令香港不再被金融及地产业掏空吗?

“东大屿都会”或会深化中环“中心极化”的问题。(资料图片)

城市规划的使命之一,在于通过城市功能布局,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为人们缔造宜居生活。以正陷入发展困局的香港为例,其经济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盘踞中环CBD(中心商业区)的金融、服务业,导致就业地点集中、职业技能有限;惟特区政府多年尝试转型无果,如今“中心极化”及“居职分离”问题愈趋严重,导致交通压力沉重,租金贵绝全球,实体经济式微。

被遗忘的问题核心—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

前特首梁振英2014年提出“东大屿都会”的原意之一,是藉建立全新的中心商业区(或称商业核心)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然而,其选址却非明智之选,这或会深化中环“中心极化”的问题,无法释放其他经济动力。

早于2008年,公共专业联盟发表的《重构城市布局—副都市中心发展策略与全国高铁香港段规划》已经批评,特区政府多年来把发展中心集中于维港两岸都会,根本未能摆脱港英政府晚期的保守发展策略,导致都会核心不断膨胀,朝着更高密度的空间格局发展。

“职住失衡”导致每天有大量人口跨区工作,对交通造成极大压力。(资料图片)

为矫正地区发展不均的情况,公专联的报告曾建议在元朗锦上路兴建副都市中心,并以此作为广深港高铁的总站,借此缔造区域性成本结构接替,即在都会核心以外形成租金相对廉宜的商业区,并兴建商贸展览中心,提供会议和文化表演场地,为扩建中的湾仔会展中心分流,以释放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

然而,香港高铁站最终定址在已极具发展规模、靠近中环核心的西九龙,其他建议亦不获政府接纳。

事隔十年,中环核心的“中心极化”问题愈趋严重。根据《香港2030+》,非都会区与都会区的居住人口比率分别为41.2%和58.8%,但两区的职位分布比率,却是23%和76.2%,可见本港居所与职位地点分布失衡的问题严峻,导致交通走廊拥挤、延长市民通勤时间、减少与家人团聚、生产力下降等等。另一方面,盘踞中环核心的金融及服务业,亦继续掏空实体经济,令香港难以转型。

不料,扬言引入创新规划概念的“东大屿都会”,却仍依靠中环核心,继续“食老本”。

“多中心发展”或是解决香港核心地区交通挤塞的良方。(资料图片)

有指“东大屿都会”可疏解中环核心的挤迫,例如吸引大企业的后勤部门迁移至该区,既可释放核心空间,又可与核心保持紧密联系。然而,《香港01》记者早前到上海探究当地疏解中心经验时,曾参与编制《上海2035总规》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涉及研究院总规划师孙施文就提醒我们,当原本位于浦东中心的企业后勤部门迁移至邻近的中心后,剩下的空间往往换来一些小公司进驻,导致人员往来更为紧凑。换言之,像“东大屿都会”这般如此不触痛痒的“疏解”,可能令整个核心都会圈及中环核心更为挤迫。

更值得聚焦的讨论—在新界北设立全新商业核心

当年有份撰写《重构城市布局》、身兼民主党党员的吴永辉仍然坚持,政府应该在新界兴建副都市中心。他估算,新界东西有超过一半人口,每天跨越多区到狮子山以南至太平山以北的旧都会中心上班。

这对交通基建构成极大压力,例如在早上繁忙及放工时段,连接新界与市区的屯门公路大榄隧道等,不时出现方向性繁忙及挤塞。与此同时,都会的集中发展,亦为租金上升带来压力。根据仲量联行的统计,去年中环CBD甲级写字楼呎租为210元,连续第二年贵绝全球,比第二位的纽约市中城区贵约67%。另一CBD九龙东亦面临饱和,仲量联行7月发布《香港地产市场观察》报告显示,九龙东写字楼租金环比上涨0.2%,促使其空置率在12个月内首次跌穿10%。

吴永辉建议政府在新界东北或西北设立全新商业核心区。(资料图片)

香港总商会总裁袁莎妮早于2012年已经警告,高昂的租金已直接影响香港的竞争力。很多本来应落户香港,但赚钱能力不大的非前线工种,都因而转移到租金较本港便宜的新加坡。另外,有部分公司为减省租金成本,紧缩员工办公空间,以在同一单位内容纳更多员工,导致工作环境挤迫。难怪高昂租金都令外地投资者却步。

吴永辉被问及是否仍然属意在锦上路设立副都市中心时,坦言该区昔日可依靠高铁的优势不再,故重新建议在新界东北或西北建立副都市中心。他解释,CBD的特点之一,是服务的幅员广阔,新界东北及西北地区,在地理上较为接近内地,市民可以直接北上深圳的福田站乘搭高铁,到达100至500公里的活动范围,比他们南下西九高铁站再出发更为快捷。

至于确切选址,吴永辉认为,新界东北的上水及粉岭一带,以及新界西北的洪水桥,均具潜力。他表示,上水及粉岭一带范围大,洪水桥则方便连接西边的交通口岸,接驳机场和港珠澳大桥;至于锦上路虽然失去高铁优势,但若内地当局愿意释放附近的石岗机场用地,就仍有发展潜力。他又强调,选址只属初步建议,详细方案需留待社会讨论。

“东大屿都会”引发不少争议,但社会较少触及东大屿应否成否第三个商业核心区的讨论。(资料图片)

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亦曾经撰文,建议参照日本京都等枢纽车站模式,发展洪水桥副中心。他分析指,香港人口北移,同时深圳经济中心西移,只要两者相互连通,就可增加本地人口就业机会,解决都会中心的交通拥挤问题,实属“非造不可”。

东大屿发展尚未定案,在新界北建立全新商业核心的建议着实值得关注。《香港01》上周六(9月8日)主办“土地大辩论高峰论坛”,与会讲者之一黄远辉提到,他早年担任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时,已建议政府带头北移,以纾缓南北走向的交通压力,惟当局没有接纳。

同场的香港01创办人兼总编辑于品海总结发言时,质疑当局碍于收地困难,不愿在新界北发展全新的中心商业区。他又表示,“土地”应该优先“规划”还是“供应”,是“鸡与鸡蛋”的问题,永远不可只谈其一,更不可被个别问题阻碍视线,而解决香港土地困局的关键,在于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首的香港政府,是时候以公众利益为依归,展现其愿意帮助人民安居的魄力和决心,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愿景和规划。

【土地大辩论】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上)——随时逼过油尖旺

上文节录自第12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0日)《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