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来】物料廿多年未变 锂离子电池陷瓶颈

撰文: 孔祥威
出版:更新:

我们的生活已被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左右,当手机电池格变为红色,已足够让不少人焦躁不安,若手机无电更是度日如年。当手机已从“大哥大”演变到智能电话,锂离子电池面世廿多年来却大同小异,离技术瓶颈极限不远。第五代流动通讯(5G)、电动车、太阳能电网、飞天车(flying cars)等各种未来潮流纷纷涌至,正好需要一场电池革命来支持,一众初创公司、大学和业界巨头争相研发,掀起一场电池竞赛。

锂离子电池面世廿多年,所用物料和基本原理仍大同小异。(视觉中国)

锂离子电池在过去廿多年并非毫无寸进的,在同等容量下,可储存的能量翻了三倍有多,成本却大减至约三十分之一。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Tesla)第七号员工贝迪基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忆述,2003年特斯拉成立时,电池的能量密度在技术上已稳定增长了约十年,大约每年增长7%。

但到了千禧年代中期,电池技术的进步开始减慢,再到最近的七、八年间,科学家们几经辛苦才在电池的能量密度上得到0.5%改进。而这些进步主要是来自工程和生产上的改进,可能是所用的物料更纯净,或生产商有能力把电池的组件做得愈来愈薄,以在有限空间下放进更多有效元件,增加电池效能,未有从根本上变革电池。

电池过去27年来都在用相同的化学原理,只不过造得愈来愈精细而已。
电池新创Sila Nanotechnologies及前Tesla员工贝迪基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ro Volta)研发出世上第一枚电池,此后的电池基本上都由阳极(anode,正极)、阴极(cathode,负极)电极,以及携带离子的电解质(electrolyte)这些关键部分组成。锂离子电池发电时,锂离子会从阳极移到阴极,同时产生电流让电器运作,接上电源充电则出现相反情况(见下图)。

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及原理(按图放大)

1977年,英国科学家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以锂和铝作为阳极,制造出世上首枚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电池只有银币般大小,可提供太阳能手表所需的电力。然而,当他试图提升电压(即让更多的离子进出),或制作更大型的电池时,电池经常着火。

这个问题直到1980年,才由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提供解决方法。在他指导下,两位研究员按着元素周期表,测试不同金属氧化物配合锂的表现,以取代惠廷翰所使用的铝化合物。

最终,他们选定了锂钴氧化物(Lithium Cobalt Oxide)的组合,成功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带来重大突破。以锂钴氧化物作为阴极的电池,不单能量密集,又轻身,价钱也不贵,还可供大小形状的设备使用。

电池物料廿多年未变

1991年,索尼(Sony)便把这种阴极配合石墨(graphite,碳的一种)阳极,放进CCD-TR1摄录机的电池内,是世上首个使用锂充电电池的消费电子产品。此后,再没有其他电池方案足以在成本、性能和便携性上,挑战这个电池配置。今天苹果的iPhone X与当日索尼的摄录机,在电池物料上并没有多大分别。

然而,锂离子电池并非毫无缺点。首先,它不算很稳定,液态的电解质十分易燃,有机会爆炸。美国电池初创公司Ionic Materials创办人齐默尔曼(Mike Zimmerman)就形容,把手机放在裤袋里,就好像在裤袋放了一支火水一样。

其次,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不长。电极会随着每次充电发电而膨胀和收缩,久而久之,会逐渐耗损电池中的锂,令效能下降。现时石墨制的阳极膨胀和收缩的幅度大概在7%,约可承受1,000次完全充电发电。这也是为何我们的手机用上两、三年,电池效能就会明显减弱。

过去数十年,锂离子电池的科研一直都在性能和安全之间走钢丝。手机由过往的基本通讯、听音乐,到现时出现导航、社交媒体、手机游戏等功能,加上工作需要,令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愈来愈长。生产商既要追赶这些续航压力,又要兼顾使用方便而不能做得太大太重,于是把电池元件造得愈来愈薄。一些高端电池的隔膜只有6微米(micron)厚,即大约我们头发的十分之一厚度。品质稍有差池,就会导致短路、高温继而爆炸,三星(Samsung)的Galaxy Note 7两年前便发生过类似事件。

手机以外,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智能手表,以至电子烟、电动车和飞天车等,无一不使用锂离子电池,未来对电池原料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其中,作为电极重要材料的钴(cobalt)不但稀有,开采和提炼过程复杂,其批发价在过去两年间升了三倍。

技术局限问题迫在眉睫

与贝迪基夫斯基共同创立电池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的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材料科学教授尤辛(Gleb Yushin),上月底与该校同事在《自然》(Nature)期刊共同撰写评论,说只剩十年时间重新设计锂离子电池。文章提到,到2025年,全球每年将生产1,000至2,000万辆电动车,假设每辆车电池使用10公斤钴,届时每年就需要10至20万吨钴,占去现时全球产量的一大部分,届时恐会供不应求。

随电动车时代即将来临,对钴的需求有增无减。图为中国康迪电动汽车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生产场(视觉中国)

钴一直被喻为电池界的“血钻”。现时全球约有54%的钴来自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华盛顿邮报》2016年的调查发现,当地约有十万名矿工只是携带简陋的手工具和照明,就走到几百呎深的地底挖掘钴矿,安全上不但毫无保障,长期挖矿更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能令后代有先天缺陷,更甚的是,挖矿的还包括数千至数万名童工。事实上,电池业界亦希望能与这些污名划清界线,例如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松下(Panasonic),便在5月底宣布开发毋须使用钴的电池。

锂离子电池用到的钴,有电池界“血钻”之称。图为刚果共和国的挖钴工人。(视觉中国)
Uber计划2023年正式推出飞天的士服务,其“空港”(Skyport)每个均需要有能力应付每小时4000人客量,飞天车生产量、快速充电、噪音问题能否解决仍然成疑。(视觉中国)

至于Uber、空中巴士(Airbus),以及Google创办人佩奇(Larry Page)等争相研发的电动飞天车,若要如期在2023年推出飞天的士,以实现环保和疏导地面交通的愿景,亦先要解决电池的问题。Uber工程和能量存储系统总监米科尔扎克(Celina Mikolajczak)今年3月在一场国际性电池会议中承认:“我们需要的电池仍不存在。”理由很简单,因为飞行需要考虑电池重量,而锂离子电池实在太重。特斯拉电动车Model S的100千瓦特小时电池重达540公斤,但一架使用内燃机的双座位飞机可轻至640公斤,故一众飞天车现时只能把航程限制在30分钟或约300公里内。

更麻烦的是,飞行规管要求飞机有足够的后备燃料。斯洛伐克初创公司Aeromobil的飞天车选择燃烧汽油,其首席工程师宾特利(Simon Bendrey)解释:“现时需要足够应付30分钟的额外燃料,若飞20分钟,就要预备50分钟的燃料,对电池容量的要求将会增加一倍有多。”此外,这些电动飞天车现时设计为充电需时25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若要推出像Uber计划般那种的士服务,等它充电的时间随时长过飞行所需时间。

上述种种问题使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逐渐走到尽头,难以应付未来的科技潮流。科学界、业界、初创公司等各有进路,针对不同元件,以不同新材料来彻底改造锂离子电池。 详见另文:《【科技.未来】锂离子电池见末路 新电池开发竞赛展开》。

上文节录自第12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6日)《锂离子电池陷瓶颈 难撑起5G飞天车 是时候换电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