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恋恋法式夏季》糖衣下的真实反抗
在电影网站分类中,《恋恋法式夏季》(La Belle Saison)被分类为“女同志浪漫喜剧”。大概我是个不浪漫的人吧,从小到大我都绝少看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或小说。对于以爱情为卖点的青春夏日故事,我更是敬而远之,心想:你(电影般美好)的青春和我(非常平淡)的青春相距甚远,看来浪漫不成,还要一轮伤心。撰文:黄钰萤
以一部“浪漫喜剧”来说,《恋恋法式夏季》对于理应是故事重点的“爱情线”的铺排似乎过于沉重。至少,我看到的大部分情节几乎与“感情线”无直接关系。电影的前半部分,除了非常短暂的一次低限度的亲热与几次眼神交流之外,对于“浪漫喜剧”之中“浪漫”的部分几乎毫无着墨,而所谓的“喜剧”,正确来说应该是没有以“悲剧”收场吧。我想,把《恋恋法式夏季》分类为“浪漫喜剧”,几乎是一个错误:如果观众是抱着观看轻松浪漫的同志爱情喜剧的心态入场,大部分时间只会看得一头雾水。而“浪漫喜剧”这个标签,也大大地削弱了电影的力度和独特性。
融入女性主义思潮
可以说,《恋恋法式夏季》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女/同志”电影,因为它在营造浪漫气氛以外,更成功带出同志议题的历史维度,并把女同志的爱情故事置于女性主义运动以及女性生命的背景之中。以爱情故事作为背景,《恋恋法式夏季》大胆地把女性主义思潮及性解放运动融入电影中,在法国凯撒奖拿下了多个奖项,成绩备受肯定。与成功打入主流的《卡露的情人》(Carol)相比,《恋恋法式夏季》着力勾勒出女性身处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所面对的种种不公,以及女同志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承受作为非异性恋者/女性的双重身份所带出的问题,乃至家庭/婚姻/年龄/阶级/城乡/残障等多重的压迫。
电影以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法国为背景,正是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之时。在1968年春天,一场席卷各阶层及群体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萌芽,接下来的那一个夏天,学生、工人、警察、水兵,甚至是中产阶级都纷纷加入,以罢工、罢课的方式争取制度上的改变,而女性置身其中,当然没有缺席。电影中,在女性主义者集会上,参加者高唱的歌曲,正正沿用了《国际歌》的旋律,社会主义运动对当时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女性”,以及“性”解放,在“全世界受苦的人站起来”的口号下,是否能够如此容易就能找到安身之所?
女主角Delphine第一次偶遇女性主义者情人Carole,源于一群年轻的女性主义者在街头随机自发的反性骚扰“恶作剧”。1971年的巴黎是一个社会运动闹得沸沸扬扬、人人开口埋口讲“平等”和“压迫”的时代。然而,一群女生以快闪“Grabbing Back”的方式宣扬反非礼,竟然被男途人以肢体暴力回应,最终Delphine助Carole解困,成为二人相恋的契机。当Carole由集会回到家中,自己的男性伴侣与男性友人/同志正在大谈囚犯人权。讽刺的是,他们的高谈阔论,更显出Carole及女性主义者在运动中被孤立。当人们视男记者们千方百计争取把囚犯的悲惨处境公诸于世为正义行动时,女性主义者冲击“反堕胎”讲座示威活动,要不被无视,要不就被写成是一群疯妇捣乱。女性所面对的压迫和暴力,在其他“更为宏大的议题”的背景下,往往被边缘化,或直接被忽视,这何尝不是制度化暴力的延续?
电影带出的问题是,在1968年五月风暴及往后的连串社会运动及抗争中,女性及女性主义运动的地位是什么?运动提倡的自由、自主、平等,对于女性的态度,以及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会是什么?女性主义运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又是如何与同志运动及其他弱势社群运动连结呢?
法国哲学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揭露了女性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从属状态,并分析了这些压迫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所争取的平等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恋恋法式夏季》花了很大篇幅让观众更了解女主角作为“身处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她们所存在的时空和社会脉络,是如何塑造她们个人和群体的需要与渴望,强调“个人”从来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恋恋法式夏季》除了是女同志电影,也是关于女性处境的作品。电影第一幕以法国乡村为背景,呈现农村的社会结构对女性的期许和限制。即使Delphine能干、身材健硕、做事勤快,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农民,但父亲的终极愿望,还是她能找到好归宿,早日与村里喜欢她的男生拉埋天窗;而Delphine的秘密恋人也因压力选择嫁人,中断两人的同性关系。
电影巧妙地以爱情包装,探讨在特定社会脉络下, “女同志”的身份、表现方式和在欲望下,是如何被“女性”这个性别和社会处境塑造,而她们又如何以行动,回应种种制度化的压迫,在限制里争取自由。总括而言,《恋恋法式夏季》的独特之处,除了它毫不忌讳地回应运动的历史,以及指出运动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电影道出“个人”与“社会/运动”的关系——个人不是独立于社会脉络而存在,运动本身也是无数个人带着自己的社会脉络、经历和限制,所塑造出的欲望和需要而构成。这对于从事女性主义运动、同志平权运动,以及其他社会运动的人来说,《恋恋法式夏季》所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黄钰萤(Sonia Wong)大学主修英文文学,亦修读过哲学和电影课程。毕业后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范畴为女性情欲及酷儿身份。201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个致力推广女性艺术创作的独立电影节“女影香港”。现为大学讲师。
上文刊载自第11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4日)《用爱情包装反抗》。
睇完女影香港主席及性别研究学者黄钰萤(Sonia Wong)分析性别与社运之间的关系,想听她讲多啲?6月15日,Sonia会联同法国的著名电视主持及栋笃笑艺人Sony Chan(陈茗伦)为01周报x法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法式好戏放映会主持映后谈。两大女神同场大谈法式爱情观及探讨各地同志电影大不同。01会员免费报名,万勿错过!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