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学生就业.下|勿以救济心态对待——携手把独木桥变成康庄路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当应聘者一份表格要填45分钟时,雇主多数不会考虑给予任何工作机会,而那些应聘者很有可能都是有读写困难的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SEN)的学生。特区政府倡议要为SEN学生创造“共融社会”,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

“SEN学生就业”专题报道下篇

协康会区域经理吴晃荣(左)表示,SEN中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中间都存在学校或院舍无法照顾的空白期,需要社福机构介入承托。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郑光言(右)认为,升学不应是SEN学生的第一条或唯一出路。(苏炜然摄)

雇主对SEN人士存有偏见

早在2015年,循道卫理观塘社会服务处联同香港教育学院特殊教育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进行的民调发现,有多达46%的SEN学生家长对子女前途感到忧虑,担心子女求职时会遇到能力不足、欠缺职业技能、雇主不愿聘任等困难;而调查机构则认为,问题在于社会既欠缺适合SEN学生特质的工作职位,又欠缺职业导向支援。 时至今日,社会偏见并没有消除,大部份SEN毕业生仍然面对就业困难,甚至会被归类为“残疾人士”。

“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郑光言引述自身研究经验指出,当一个人达到适合就业的年龄,却没有平台展现才能,也无法独立自主生活,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不会高。这本来就是香港青年的困局,对SEN学生来说无疑更加沉重,因为社会总会因为“SEN学生学业成绩不好”,就联想到“SEN学生工作表现未必优秀”的刻板印象。

郑光言提到,受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部份SEN青年可能也不太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缺陷;社会若要帮助他们持续就业,首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其次可在软性技巧层面提供支援,包括社交和情绪;最后应让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弱项和特性,方能作出更加适合的就业选择。雇主的理解与接纳,正是构建“共融职场”乃至“共融社会”的关键之一。为了增进社会对SEN青年的认识,为他们创造多元就业机会,协康会于2020年在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捐助下,开展为期三年的“共创可能”计划,从四个导向构建支援框架(M.E.E.T),包括管理层的态度(Management)、工作环境(Work Environment)、社交环境(Social Environment)、工作分配(Task Assignment),冀为不同特质的SEN青年提供工作配套、减轻职场心理压力,继而提高持续工作的意愿。

勿以“施舍”、“救济”心态对待

除此之外,“共创可能”还设有“个别化共融就业计划”(Inclusive Employment Support Plan,INEP),由跨专业团队成员如教育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和社工共同撰写,让雇主和雇员加深了解相互所需,一起推动职场共融。协康会还会为雇佣双方提供及时支援,例如在SEN员工出现情绪问题时委派心理治疗师协助调节情绪,并与雇主及时沟通。计划合共帮助80位SEN青年持续就业,为20多个单位/公司提供INEP。

雇主对于推动SEN青年持续就业固然举足轻重,但协康会也强调,雇主不应以“施舍”和“救济”的心态对待SEN青年,而是在了解SEN青年的特性和长处后,愿意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岗位,达到“双赢”。在聘用之初,雇主可能需要花费额外资源,但协康会相信,只要给予适合SEN青年的工作,假以时日,从稳定性、专注度、专业性和工作完成度等方面来看,产生的工作效益都有可能大于聘请普通人士。

请人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不要只想着请最棒的,因为这已经违背了共融就业的理念。
Sidney Chun 活意社创办人(已聘请5位SEN青年)

中学宜及早提供实习机会

“如果要真正做到‘社会共融’,就是在社会中无论硬体配套还是服务配套,都可以容纳到他们共存。在就业市场来说,如果有一定的工作配对或是调适,让他们可以发挥。”郑光言观察到,早年大部份雇主都是基于同情、善意,或要填补岗位空缺,而聘用SEN人士,但近年来,他乐见不少雇主都会主动接触NGO以招聘不同背景的SEN青年,相信他们不仅仅是出于社会责任,而是见识到SEN人士的工作优势或发展潜能。

教育局于2014/15学年开始在中学推行“生涯规划教育”,每年向每间中学拨款5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订立人生目标。可是,大多数主流中学都不会为SEN学生制定有别于一般学生的职涯规划活动,而且主要都是不同行业的讲座分享,鲜有实习体验。协康会区域经理吴晃荣认为,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说“你可以从事什么工作”而没有给予他们真实工作体验,学生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和想像大多会流于形式和表面,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他建议学校善用暑假、圣诞假等长假期,为学生特别是SEN学生安排更多实践的机会,以便他们亲身体验更多工作内容。

陈焜昱(中)原本就读于专收SEN学生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经校方转介应征圣类斯中学科技资讯助理的职位;并在面试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圣类斯中学校长易浩权(右)和电脑科主任郭尚贤(左)的赏识。(苏炜然摄)

“共融社会”需要政商学携手搭建

《施政报告2023》中,行政长官李家超也提出几项有利于SEN人士就业的政策,例如提供津贴鼓励就业、最佳化特殊学校辅导人手编制、支援特殊学校离校生和照顾者等,吴晃荣认为有不同方式的资助和资源固然好,也会令社会大众更关注他们的问题,但具体怎么实施、会否衍生其他问题,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但被问到支援够不够多时,他则表示“一定可以再多点”。对于“向领取综援而有工作的残疾人士每月发放额外500元津贴,以鼓励就业”,协康会认为“钱不是所要争取的第一个政策”,即使是家长也不会只是看“500元津贴”带来好处,而是关注子女的长远发展和就业的配套措施。

劳工处在促进SEN人士就业方面也有不同项目,例如在职培训期或试工期内为雇主发放津贴。这一方面可以减省雇主聘用成本,令SEN员工与普通员工享有同等薪酬;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津贴结束后,雇主可能就会降低继续聘用SEN人士的意愿。专收SEN学生、并为他们设有完善职涯规划和实习计划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助理校长侯洁莹指出,劳工处规定雇主不可就同一雇员的同一职位申请二次津贴,所以补贴计划届满后,雇主不是把该雇员调往其他岗位,就是直接聘请其他SEN人士,难以确保SEN雇员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她建议当局为聘用SEN人士的雇主提供税务宽免。吴晃荣则希望政府延长补贴时限,或是能按照社会状况、通货膨胀情况调整金额,提高雇主诱因。

“没有人说‘长路’就是‘差路’,也许SEN学生就是需要长一点的路。”郑光言感慨,SEN学生的这条路,少不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当学校能够发掘学生兴趣,构建完善的职涯规划课程;雇主乐于接纳,在工作中给予支援和包容,创造共融职场;社会机构提供持续的个人、家庭支援;政府给予充足支援和配套计划,重视长远发展和不同服务、计划衔接——共融社会离我们便不再遥远,SEN青年的独木桥也会变成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