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刀】用于武举的沉重大刀 清朝武举侧重射箭举重

撰文: 公相君
出版:更新:

武举大家或有听闻,但当中的考试内容又有没有听过?当中“舞大刀”原来是考试项目之一,但并非作武力测试,反而更像是“举重”。除此之外,考武举除了要大力,原来也要背书?

武科刀

Ilya Profatilov 是一位锤矛研究者,除了古时的技术外,也有研究如何把锤矛作为健身之用。最近他在社交媒体中,展示了一些他老师收集的大刀,并指出这些是“武科刀”,为清朝人考武举时的用具:

+1
这些照片中的大刀都是我老师收集的,它们是清朝用于武科举考试用的大刀。
Ilya Profatilov
十年前,我开始四处寻找拉动大角弓、举起沉重石磨和大刀的古典技巧。在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个属于清代武官的完整体育和重量训练系统。正如我的文章《旧中国的武术社会根源》中写到一样,军官是当时很多武术家的期望仕途,也是唯一能提升社会地位的阶梯。
Ilya Profatilov
我的目标不仅是学习理论,我希望在实践中掌握传统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清代以来的普通人能够训练出如同超能力般的力量:单手举起47公斤至71公斤的大刀,并绕著头及身体旋转;用118至177公斤的石磨进行复杂的运动;拉动48至72公斤的结实大弓。
Ilya Profatilov

以下是Ilya Profatilov 用锤作训练时的片段:

武举工具有规定

清代武举,考生要考到进士殊不容易。一如科举,要先考童试(明代没有,合格者为武秀才),合格再依次考乡试(合格者为武举人)、会试(合格者为武进士),再由皇帝亲试殿试。但是,单单是童试,已经包括县试、府试、院试、岁试。每试三年开科一次,分外场和内场考试。

所谓外场考试,即考骑射、步射和技勇(一种考核搬石次数和高度的体力测试)。骑射要三箭全中才可参加步射。步射要射五箭中四箭才可考硬弓(测试肌力),合格才能再考举刀舞花(刀也有分重量),再考举石过膝者方算及格。当中武科刀与武科石的制式,按清朝典籍《皇朝礼器图式》中《卷十五》就有清楚说明:

“本朝定制武科刀,制如偃月,刀刄及柄俱以铁,下圆如椎,末为𨱔,亦分三等:一等重百二十觔,长八尺一寸五分;次百觔,长七尺八寸七分;次八十觔,长七尺四寸,视所举以较力 ”

而武科石都有类似制定,但更重,而且除了长度,石的厚度和阔度都有说明:

"本朝定制武科石,形如方础,左右凿孔以容手,亦分三等:一等重三百觔,髙一尺七寸八分,濶一尺三寸,厚八寸;次二百五十觔,髙一尺六寸,濶一尺八分,厚七寸六;分次二百觔,髙一尺五寸,濶一尺五分,厚七寸,视所举以较力"

所以,Ilya Profatilov亦指出武科刀为考场器具,并非用于战争的武器。使用这种大刀时,很多技术都难以使用出来。

内场考试要背书

以上为武举的外场考试,内场考试要默写武经,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对武生有一定文化水平要求。

不过,清代后期武举则有偏重射箭举重的倾向。例如嘉庆后增加于殿试前再考骑射步射和技勇,而文试亦只需默百余字《武经》,武人终于不用花太多心思在文笔上。虽然未至于全文盲,但及第的考生却只重个人武艺(还要偏重射箭举重),而却缺乏领军布阵的能力,所以清代著名的领兵将才,甚少以武科出身。

在八国联军后,清廷终在1901年放弃武举(文人科举也于1902年废止)。但终清一代,武举人才辈出,如康熙平准噶尔叛乱中最关键一役昭莫多战役,论战功第一总兵殷化成便为1670年武进士。

清代武举的殿试,造就很多数年一次的武林大会,全国武术人才汇聚京师,朝廷亦吸纳不少民间高手。例如康熙年间的武探花杨炳便为直隶(今河北)梅花拳名师,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也是直隶世代务农的红拳高手。(网上有写他是“洪拳”高手,但张三甲为河北人,推论应为习较近,发源于陕西的“红拳”才合理)。

而“犬追物”,则是以犬只为目标的骑射项目,因为要保护动物,在19世纪末后已再没有举行。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节”吗?点击图片观看说明:

+4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