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全面推行国民教育 年轻人“排独”更爱国?

撰文: 凌昕
出版:更新: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香港传媒访问,表示港独思潮与教育相关,又指如果港府需要推行国民教育,国家教育部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事必帮”。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随即反弹,表示教育是香港自治范围,认为陈宝生的言论不恰当。
近年港独思潮在年轻人之间蔓延,不少人都将矛头指向教育制度出了问题,例如中史科就屡成代罪羔羊;又有人会认为,这个现象和香港未有国民教育科有关。透过课堂学习,增加年轻人对国家的认识,方向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所谓的国民教育科,只是将内地一套爱国教育搬字过纸,以为多点灌输祖国伟大,就可以令年轻人更加爱国,恐怕大错特错。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接受香港电台访问,其间谈及国民教育及港独思潮。(中国网图片)

延伸阅读:国家教育部长陈宝生指港府有责任推行国教 如有需要教育部可协助

探讨年轻人为何不爱国 中史科成替罪羊

探讨香港年轻人为何不爱国,近年成为建制派以至部分内地官员的一门显学,而香港的教育制度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例如有人建议中史科要成为必修科、要独立成科等等,只不过如果对香港教育制度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些政治口号是如何肤浅。

因为高呼中史科要成为“必修科”的人,未必知道中史科已成为必修科十几年。在2001年开始,中史科早已成为初中的必修课程,中史教育亦不可少于总课时5%;至于所谓的中史“独立成科”问题,按政府统计,近9成的中学都有开办独立的中史科,和其他科目例如西史、文化合拼成综合人文科的只有约1成,而当中相当部分都是以中史作为课程的主轴。

换言之,目前初中学生早已必修中史课程,将年轻人为何不爱国,与中史是否必修、是否独立成科扯上关系,恐怕是不了解香港教育制度,又或流于政治口号。

新特首的施政报告引起大众关注和讨论,当中包括初中中史科必修化。(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社论】中史科改革在所必须 对准焦点莫政治挂帅

中港社会环境有别 硬推国教难见成效

除了中史科之外,另一个箭靶就是国民教育科,五年前的反国教运动之后,其实不少关于认识国家的课程内容,已经融入了其他科目,例如在中、小学的课程指引中,已经有认识国旗、国歌的部分,又如在小学常识科、中文科之中,亦有关于国民身份和中华文化的课程内容。如果说因为当年的“国教科”推行失败,香港年轻一代就不了解中国,令港独思潮蔓延,似乎亦说不过去。

事实上,如果拿内地的一套国民教育照搬到香港,以为就可以令香港年轻人更加爱国,恐怕亦大错特错。因为内地和香港的社会环境实在千差万别,内地作为一个威权社会,每个生活细节都是“政治生活”,年轻人在上课时吸收了“爱国”讯息,课余时所吸收的资讯也受官方筛选管制,就连电视、电影的内容都要求政治正确,活在这种到处都是“主旋律”的社会大环境下,灌输式的爱国教育会较容易取得成效。

小学中文教科书内容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反国教”五年反思 国民教育不应是碰不得的禁忌

一味歌功颂德 难增国民身份认同感

不过,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社会,学习环境强调要多元思考、批判思维,内地的灌输式爱国教育不但难以见效,现实上更会令人觉得这种课程流于偏颇、刻意“洗脑”,惹来反弹。过往也有一些年轻人分享过,在课堂中认识到国家发展如何先进文明,但现实却看见内地当局无理拘控异见人士;发展的背后却带来污染、社会不公;以至内地社会的光怪陆离、偷呃拐骗,课堂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往往令年轻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因此,如果要从教育入手,令年轻人增加对国家的认识,以至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在香港的现实环境之下,应该做的是好的与坏的都要教,例如要教导年轻人认识中共,就不能只讲中共的成功,回避中共在如文革、六四上的错误。只不过,在今时今日的现实环境中,要将认识内地负面国情的内容写进课程之内,香港的教育官员会否如此“大胆”?但如果学校连教也不敢教,结果就是让一些独派名嘴来教年轻人如何认识中国。

一名男孩高举烛光纪念六四。根据支联会数字,2009年六四廿周年是继首届晚会之后,首次参加人数超过十五万的一场晚会。近几年,随著本土意识的崛起,以“平反六四、建设民主中国”为目标的六四维园烛光晚会近年被质疑,大学另起炉灶不再参与支联会主办的晚会,人数有骤减的趋势。(AFP/Getty)

延伸阅读:【反国教五年】鲜鱼行学校打开校门教国教 不避负面国情

其实无论是香港又或内地的教育官员,都应该好好反思,为何港英殖民地年代,会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认中关社”的爱国青年、为何当年上百万港人带著血浓于水的情怀上街声援北京学运、为何在过往的六四烛光晚会之中,《中国梦》、《勇敢的中国人》都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对此,国民教育科真是一个解决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