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莲﹕小班非救校策略 中小学收非本地生或减本地生选择

撰文: 金敏琍
出版:更新:

适龄学童减少,小学缩班潮持续。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接受恒生大学传播学院《恒传感言》访问时表示,局方会继续采取软著陆的策略,让学校循序渐进,以合并、搬迁或停办的方式重整学校资源,明言目前每班人数下限已非常宽容,重申学校是为小朋友而存在,而非小朋友为学校而存在。

蔡若莲﹕小班教学是教学策略非救校策略

蔡若莲接受访问时提到,学生人数减少无可避免,同时指出目前每班人数下限已非常宽容,强调小班教学是教学策略,而非救校策略:“为何我们需要有学校存在,是要去提供教育服务给小朋友,而不是小朋友为了学校而存在”。

对于有议员提议,希望开放中小学招收非本地生以增加生源,蔡若莲指,若全面开放收生,或会减少本地学生的选择。(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提供图片)

与其再缩班 倒不如提高教学质素

她续指,学校的规模和人数直接影响教学质素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若学校人数太少未必是好事,教育局正采取软著陆的策略,让学校循序渐进,以合并、搬迁或停办的方式重整学校资源。她说,“与其我们将资源分得很散,而效率或教学质素没有提升的话,为什么不集中一点,将资源用在提高教学质素,或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呢?”

中小学招收非本地生 或减本地生选择

中小学面对缩班杀校危机,有议员建议教育局开放中小学招收非本地生开辟生源。蔡若莲称,若要吸引非本地生来港就读,学校质素是首要考虑,学校要先问自身条件是否具吸引力,否则家长学生只会争相报读,届时或令本地学生选择减少。

她强调,本港的基础教育定位并非发展成产业,“我们要令每一间学校都有这种吸引力,不然的话,就算有学校有很多学位剩下,都未必吸引到家长,届时若将中小学的学额开放给非本地学生,学生会去哪些学校,大家都心中有数。而这会否令本地同学的选择又少了呢?所以我们要去平衡”。

大专非本地生名额 须与内地部门沟通

至于在专上学院方面,政府将八所资助大学本学年招收非本地生的学额,由原本20%倍增至40%,但自资院校的非本地生学额却只有20%。蔡若莲指,相关名额除了政府决定外,也要和内地相关教育部门沟通,整个考虑不是从钱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质素的角度:“学生出外读书,家庭也是要付出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生育率很低,父母都会节衣缩食,储钱给年轻人升学,所以我们在质素的保证,对年轻人、或者对他的整个家庭都要负责任。当我们去审视究竟哪些院校、课程,可收非本地学生的时候,我们都是抱持著以课程的质素为最优先的考虑,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香港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

蔡若莲指爱国教育是采取“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方法,无论是在课程或者活动,均希望是全校参与。(香港恒生大学传播学院提供图片)

培养国民身份认同 老师责无旁贷港

教联会调查显示,有六成教师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因人手不足而感到有压力,呼吁教育局考虑增设专责职位负责爱国主义教育,以减低前线老师的压力。蔡若莲表示,爱国教育是采取“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方法,政府过去几年增加了不少资源给学校,同学的国民身份认同,每一位老师都是责无旁贷,建议学校做好统筹规划,不要让老师觉得重重叠叠。

“不是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你的事,与我无关,我只是教地理,你是爱国主义教育主任,那些东西交给你了,你去搞吧。因为培养同学的国民身份认同,每一位老师都是责无旁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的建立。”蔡若莲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