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公屋议案记名投票非“原罪” 议员应更尽责议政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上星期五(17日)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审批首批简约公屋149亿元的拨款,以58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撇除身为主席的陈振英,即有21名议员没有投票。

今届财委会并非全体议员直接加入,改为要报名参加,只有7名议员没有报名,其余82人都是财委会成员。然而在简约公屋如此重大事件之中缺席投票,作为“爱国爱港”代议士的表现,他们真的认为社会能接受吗?

争议性议题 应假设会记名投票

简约公屋是社会焦点,表决拨款早早排上议程,而非突然加插;更因具争议,议会早预备每名议员都会发言,开会的会议室当日亦预约至晚上8时,而全体议员亦早已知悉相关安排。当日经过4个多小时发言,晚上7时多表决,拨款终获通过不叫人意外,反而有21名议员缺席投票更引人关注,事后有人便归咎于实政圆桌议员田北辰“玩突袭”要求记名投票,把部份人“杀个措手不及”。

有缺席投票的议员解释因为当日早有其他工作安排、也有人反映因为“开会开得太夜”。简而言之,都是别人“玩突袭”、会议安排等出问题所致,而作为“代议士”的议员自身没有责任?作为议员又有甚么“其他工作安排”,竟重要过一项关乎改善身处不适切居所市民惨况的拨款议案表决?而作为议员,有始有终地审议表决任何一项议案,难道也是市民的奢求?

正如“被指摘”的田北辰事后在电台回应指,有议员缺席是一场意外,“无意拖其他人落水”,但他同时强调任何具争议性议题都应该假设须记名点票,“我坐喺度投票系应该㗎”。

当然,有部份人会争拗立法会议员不是全职工作,不少议员也有其他公务要兼顾。但不要忘记,议员不是当义工,他们单是每月薪津逾10万元,对很多市民而言如此“兼职收入”已十分丰厚。若在重大议题上,议员也可以因为另有工作安排、开会时间太长等理由求开脱,相信市民未必都能接受。

新一届财委会记名投票次数大减

事实上,本届立法会财委会鲜有记名投票,2022年度只有两次,分别是5月27日“第六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政府架构重组引致的编制变动”及6月24日“职业训练局九龙东(茶果岭)新校舍发展计划”。而上周五的简约公屋项目,是2023年度暂时唯一一项记名投票。对比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合共21次记名投票,新一届立法会记名投票次数明显大减。

要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记名投票全数都是在2020年11月11日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总辞之后进行,为何在“爱国者治港”之下,上届仍然经常记名投票,今届记名数字却大幅减少?如果说田北辰要求记名“杀个措手不及”,简约公屋是重大事件,事前更有报道指中联办曾提醒议员支持拨款,不是更加要主动提出记名投票以作纪录吗?

90议员专长重叠 部份人定位仍模糊

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之后,议政水平理应更有要求,议员出席会议当然是一项基本责任,但社会更期望的是议会再没有纷扰的情况下,议员们可以提出有水平的建议,而不是“为发言而发言”,亦应该是基本要求。

现时立法会有90个议席,部份议员在专长领域当然可以滔滔不绝,但作为治港班子的一员,对于不熟悉的议题,他们是否也应多下工夫?难道只为要提升发言次数“KPI”而不顾发言质素,会是大家所乐见吗?一堆缺乏质素的发言,对香港又有何用?

有议员反映议会之间“竞争”很大,每个议题都有几名众所周知的“专家”,加上媒体篇幅有限,其他人争取在相关议题曝光有一定难度,甚至影响议员自身在公众形象的定位。

要解决此“困局”,其实又回归基本步,议员要做好基本责任,会议自然要开足,事前也要做好功课,仔细钻研政府提交的文件,他们作为新选制下进入议会的精英,勤力做功课,日子有功,香港市民自然懂分辨谁人尽责、谁能给予有质素建议。

有议员批评政府官员接受口头质询时,答案仍然未令人满意。(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政府应更早提交文件 让议员更“熟书”

与此同时,政府也不能视今日的议会是“橡皮图章”,要让议员充份发挥议政能力。要让他们在每个议题“熟书”,政府也要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温书”,并要提供足够完善的“答案”。有资深议员私下坦言,有感现届政府有时候可能认定议员最终都要支持政府,缺少了昔日的事前摸底酝酿,一来就是提交政策交件供审议,有时甚至根本未有足够时间消化内容,已提交议会审议,对议员也不公平。

此外,有议员指立法会口头质询,早两星期已提交,政府理应也有足够时间向议员“摸底”,准备的答案应该更充份才对,但往往官员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也对议员的工作构成障碍。

政府与立法会都是治港班子的一部份,到底他们之间要如何磨合,发挥作用,真正做到“行政和立法机关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实在需要大家都多走几步,负起责任、做足准备,还市民一个认真议政的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