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会︱调查:环团居民被视为最大阻力 刘国勋信会做好安置保育
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联同北区青年商会,就大湾区及北部都会区青年机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四成半受访者认为,环保团体及当区居民是对“北都会”发展造成最大挑战的持份者,48%受访者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政策协调不足,38%受访者估计发展需时20年以上。
刘国勋相信,政府会尽力做好收地、安置及补偿。环保团体方面,他指要做好发展区内三个湿地公园保育,希望政府发展与保育并行,释放土地发展时成立基金投入保育。他建议政府成立专责工作组统筹北部都会区工作,精简流程、加快发展速度。
调查在二月至六月进行,包括透过Facebook、Whatsapp及电邮向支持机构及赞助团体等发放问卷,同时透过考察团活动当面邀请参与者填问卷,最终收集到897份问卷。
倡设专责组发展北都会
新界北议员刘国勋举例政府发展新界东北时,花费10年在安置补偿上,他指政府在2018年改善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安置屋邨、赔偿额由60万增到120万、调高地主补偿并由四级制转二级制;棕地作业者的赔偿资格,由经营七年大减到两年等,相信都可以减低发展北都会的收地争议。
被问到现时政府已计划成立四个工作组,当中有两个负责处理土地房屋问题,再倡议成立专责工作组处理北部都会区,会否在职能上重叠。刘国勋称北都会不只解决住屋问题,也会成为香港经济新增长点,需要产业政策支持。他补充指发展区邻近深圳,将来是大湾区中心,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对接平台,因此除了土地房屋外,发展北都会还须与内地设立沟通与合作机制,这些工作并非四个工作组可以做到。
北部都会区由上届特首林郑月娥提出,发展蓝图提到北都会最终可容纳约250万居民和提供约65万个工作职位,当中约15万个为创科产业职位。新特首李家超在政纲倡议的六大核心政策中,也提到要发展香港为国际创科中心、以北部都会区为新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