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潘焯鸿:冀当政界“半泽直树” 对卖港者十倍奉还
今年9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民主、建制两大阵营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标榜中间路线的“希望联盟”有意在两派中别树一帜,带来新气象。其中揭发港铁沙中线丑闻的中科兴业董事总经理潘焯鸿,获得联盟支持,本周一正式宣布参选九龙西地区直选。他接受《香港01》访问,谈到其政治主张。潘焯鸿指出,香港的政治环境趋向两极化,他个人并不赞成“揽炒”,因为议会尚有很多功能未正确地发挥出来,认为通过议事、揭发黑幕、必要时私人检控,可以迫使政府停止损害香港利益。他又指,自己会担当政治界的“半泽直树”,对出卖香港利益的“契弟”毫不手软,施以“以牙还牙,十倍奉还”的狙击。对于有声音质疑希望联盟对港区国安法未有提出异议,潘焯鸿指联盟内也有不同的光谱。他表明自己反对以附件三形式订立国安法,但会接受双普选之下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不过一提到双普选,潘焯鸿毫不讳言,在十年前,香港错失了一个迈向双普选的上佳机会……
12年前初与林郑交手 有感对方“好寸”
潘焯鸿最为人所知的政绩,是踢爆沙中线工程丑闻。但他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早始于12年前,以业主身份跟进大角咀港湾豪庭公共开放空间议题。当时业主原先获告知屋苑平台属私人范围,但该处后来被地政总署划为公共开放空间,细查后发现发展商承诺捐出“公共休憩空间”,换取更多地积比率,而同样情况在全港多区出现。结果业主白付管理费,去养一个公共空间。当时潘焯鸿连同一批业主成立工作小组,与政府谈判,并要求政府公开所有类似情况的土地。
事隔12年,相关议题早已离开公众视线。不过潘焯鸿忆起一个细节,他对于当时的发展局局长、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对方“好寸”。事缘他当时想找林郑商讨议题,林郑一度回复“你没有身份跟我说话,你只是一个小业主”,其后时任发展局常任秘书长杨立门打圆场,指政府需要一个“对口单位”。经过此事,潘焯鸿感觉到林郑目中无人。
明言反对“揽炒” 指议会两极化、众多功能未发挥
在今日渐趋两极化的政治环境,民主派要“斗黄”、“斗抗争”,建制派要“斗蓝”、“斗红”。潘焯鸿指,这种高度政治化的环境,并非以香港市民的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将所有事情政治化,建制泛民也是这样。他们的口中、思维上,不会有对与错,不会有理智。两边都是用一些情绪上会牵动选民的说法,拿他们要的票。”
潘焯鸿认为,这些政治争拗并无意义,反而应在议会现有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监察功能。他举例指,港铁和海洋公园较早前分别就超支及财政问题申请拨款,他认为议员应做得更多:“支持的是否就这样支持?反对的是否就这样反对?是否应该在100亿、50亿之中找出更多细节,告诉市民有多荒谬、不应该批?”
潘焯鸿主张的做法是,多做一步,多看文件,重视细节;用议会权力,如帐目委员会的身份,迫使政府交出更多资料,找出公众未必知道的详情,公诸于世。“现在的问题是,官员太好做了,只要肯擦鞋、出卖香港利益,肯做‘契弟’、面皮够厚,已经很好做,因为在立法会没有人能挑出他们的要害。”他称,会比其他人更勤力,找出更多黑幕,迫使官员回应民意。正因觉得议会仍有很多功能未发挥出来,潘焯鸿明言反对“揽炒”。
冀对“契弟”十倍奉还
在潘焯鸿的竞选宣传中,经常见到“契弟”一词。他解释,“契弟”是指一些为了个人利益,出卖香港整体利益的人,又扬言现时在三个群体中“契弟”特别多:一是上至特首,下至司局长的高官,因他们拥有公权力,可以败坏香港的行政,如滥花公帑;二是人大、政协,为求个人政治利益而说假话,某程度致使北京对港政策错判;三是部分专业界别内的害群之马,为求商业、生意利益而出卖香港核心价值,任由香港的专业界别的水平沉沦。
潘焯鸿希望做到的是,一旦发现有人损害公众利益,就会像日剧《半泽直树》的主角半泽一样狙击对方,“以牙还牙,十倍奉还”,甚至“百倍奉还,千倍奉还”。具体的方式,包括前述的揭发黑幕,这他在过往揭发沙中线丑闻时已有所体现;在议会内用尽任何制度内的方式,迫使政府交出资料;当发现明显证据后,提出私人检控、司法覆核等。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暂时不便明言。“我未必和善,我可能会用比较压迫的方法,令对方就范。”
有意见指,政治现实上,政府就是会袒护某些人,单纯揭发黑幕就可以对付对方,会否太理想化?
潘焯鸿称,自己在沙中线事件中,迫使5个涉事人物落马,通过司法覆核促使屋宇署控告大判礼顿:“(我)不会好像现时的立法会议员般,说‘没有棋子了’,只能扔粪便,只能冲保安,只能被人擡出去。我在中科时有没有被擡过?我有扔过粪便吗?不用。”他认为,外界所言的“政治现实”,并不是完全不可撼动,关键只是能否捉住对方的把柄:“你觉得是政治现实,我觉得不是,其实可以drive(驱动)得到。”
谈政治取态:同意五大诉求、35+
在沙中线事件中,潘焯鸿已展示其行事作风。不过始终现时香港政治气氛肃杀,公众难免会对立法会议员的政治取态有所关注。潘焯鸿早年曾加入自由党,2018年沙中线丑闻爆出后退党;处处狙击政府,但又反对民主派的“揽炒”主张。到底外界如何介定他的政治光谱?
潘焯鸿不会直接介定自己是蓝还是黄,他认为不能简单用一种颜色去分割。但就个别议题,他支持《基本法》订明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原则上赞成民主派的五大诉求,但对于独立调查,他指曾于沙中线独立调查聆讯中作供,知道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调查范围、涉事方的数量,改变调查的结果,所以他会要求改用立法会权力及特权法调查反修例事件。
此外,潘焯鸿同意民主派35+对整体政治局面有帮助,减低政府损害港人利益的能力,不过重点在于在功能界别上多赢议席,才能在分组点票上获得更多影响力。不过他不视自身为现时民主派的一员,也不赞成民主派的“大台”初选模式,是以不加入民主派初选。
接受普选后的廿三条
有质疑指,希望联盟对于港区国安法这个重大议题未有提出异议,亦有潜在参选人表示对国安法“无奈接受”,认为联盟与建制派分别不大。潘焯鸿回应,首先希望联盟不是一个政党,没有所谓的“党统一立场”,各自也有不同光谱,而他只是“获得联盟支持”,其他潜在参选人的言论并不代表他。
那潘焯鸿自身的实质立场又是什么?他认为,为国安问题立法、何时立、如何执行,应该由香港人做决定,既然香港社会过去23年,都认为法例未有需要立,那就表示现实情况暂未有急切需要立法,而不是直接将其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不过在双普选的前提下,他认为由于特首需要对市民负责,于此前提下的廿三条立法,他认为能够接受。
在今日的香港谈双普选,似乎已有少许“明日黄花”的感觉。事关人大8.31决定和民主派坚持的真普选,二者欠缺调和空间。谈到这点,潘焯鸿认为,香港十年前曾经错失一次迈向双普选的机会,那就是2010年由社民连、公民党发动的“五区总辞,变相公投”行动。他指论政治压力,五区总辞以当时而言,可带来的效果比今日的民主派初选更高,整个民主派理应“食住个势”,在普选方案上争取得多一点,结果相信会比8.31决定好得多。只不过,最终民主党不参与五区总辞,并前往中联办谈判出超区方案,潘焯鸿认为这是错失一次向普选迈进一大步的好机会。
“有谋略地争取普选”
站在今日,潘焯鸿会觉得,部分年轻人抗争手法太过急进,直接挑动中央对港的底线,惹来更大的反弹。他指,不论争取普选、监察政府,他都会“有谋略地做”。
至于什么是“有谋略地做”?潘焯鸿未有直接明言,但举出沙中线事件为例子。潘自2015年和港铁、礼顿就工程问题周旋,事件发酵的转捩点,在于2018年5月底起,有传媒揭发工程涉嫌剪短钢筋、造假等的证据。随后港铁高层对事件的解释未能让公众满意,问题愈滚愈大。
潘焯鸿早已公开承认,自己在沙中线事件中,是首位与传媒联络的关键人物。但他指出,与传媒也要有技巧地沟通。如果传媒一次过报道所有资讯,港铁、礼顿大可直接否认,公众很快就忘掉此事;但如果能诱使港铁出来解画,传媒逐次掌握新证据去推翻,那就可以迫使港铁一次又一次自打嘴巴、当众出丑,引发公众关注。
“我一开始和港铁周旋时,港铁仍是香港的金漆招牌,要对付他们,当然要有策略。你未有足够基础就‘踩老虎尾’,对方当然咬你。”他认为,真正的胜负不是在于一时,而需要长期经营,他重申:“看看《三国演义》,诸葛亮很聪明吧?但最后赢家是谁?是最长命的司马懿。司马懿高明在于,他不会一开始直接派所有主力和你周旋。储够实力,自然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