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指逾半市民常于公园、街道被蚊叮 促设专责部门统筹治蚊

撰文: 沙半山
出版:更新:

夏季和雨季来临,湿热的天气环境催生蚊患,不少人在公园及街道等户外地区活动,都会被叮得手肿脚肿。一项政党调查显示,逾五成市民经常在公园及街道等户外地区被蚊咬,近半受数者认为食环署的蚊杯(诱蚊产卵器)难有效防止蚊患。负责调查的政党促请政府成立全权负责防治蚊患工作的部门,协调食环署、康文署、渠务署和房屋署等部门治蚊。

民建联调查指,有近半受访者认为食环署的蚊杯(诱蚊产卵器)难有效防止蚊患。(庄恭南摄)

为了解市民对政府防蚊工作的认识及成效评价,民建联访问了961名市民,调查结果显示,53%市民常有在公园及街道等户外地区被蚊咬的经历,亦有超过50%市民因而害怕或非常害怕到这些地方。

对于政府的治蚊工作,共有49%受访者认为食环署的蚊杯(诱蚊产卵器)难有效防止蚊患,44%觉得房屋署的蚊贴及灭蚊机无效或十分无效,42%认为房屋署应每星期在屋苑浇蚊油三次或三次以上。

此外,69%受访者认为造成蚊患的主要原因是沟渠积水,认为花槽或绿化带杂草丛生是造成蚊患主因的也有66%。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批评,虽然政府自2002 年起成立防蚊患督导委员会,为全港性灭蚊工作订定策略和方向,但跨部门合作流于表面。现时主要灭蚊工作多数由食环署负责,但一些牵涉地政总署管辖或私人乡郊地区,防蚊工作基本无人处理,若涉及到诸如路政署、康文署、渠务署和房屋署等多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的区域,各部门一直是在其管辖范围各自进行防蚊工作,鲜有协调,部门之间分工和权责亦含糊不清。他促请政府成立全权负责防治蚊患工作的部门,由一个部门“揸旗”,全面处理蚊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