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区诱蚊产卵器指数达警戒水平 将军澳北成重灾区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踏入夏季,蚊虫又再滋生。食环署今日(23日)公布6月份的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发现指数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11.3%,显示白纹伊蚊在社区滋生的情况略为普遍。
在食环署52个监察区中,有10个地区指数达到或高于20%的警戒水平,当中,将军澳北为各区之首,达41%;薄扶林次之,达37.9%;之后是粉岭,为31.6%。
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亦可传播寨卡病毒,食环署指,去年香港录得一宗本地登革热确诊个案、五宗本地日本脑炎个案及一宗外地传入寨卡病毒感染个案,而邻近地区登革热的活跃程度仍处于高水平,加上时值夏季多雨有利蚊子大量繁殖,有必要持续做好防蚊工作。
据食环署公布6月份的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发现指数较5月时的10.2%,上升至11.3%,显示白纹伊蚊在社区滋生的情况略为普遍。
在各监察区的指数中,食环署指有个10个地区,指数达到或高于20%的警戒水平,按严重情况为:将军澳北(41%)、薄扶林(37.9%)、粉岭(31.6%)、西环(30.9%)、荔景(25.5%)、九龙湾(25%)、黄大仙中(23.4%)、将军澳南(22.6%)、青衣北(22.2%)及启德北(20%)。
食环署发言人表示,已在上述地区启动跨部门灭蚊应变机制,与各相关部门协调防蚊工作,加强清除区内公众地方内的潜在蚊子滋生地、在有需要时于积水内施放合适的杀孑孓剂、及时处理有关蚊子的投诉,并根据防止蚊子滋生的有关条例采取检控行动。
另外,为加强对登革热病媒的监察,食环署发言人指,已由今年7月开始把监察地区由52个增至57个,额外增加中环及金钟、油塘、禾𪨶、荃湾西和屯门西五个监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