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关注何不提前改善水浸重灾区 林智文:柴湾有做小型改善工程

撰文: 李宇婷
出版:更新:

政府就7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向立法会申请超过95亿元拨款,有关工程在全港多区,包括黄大仙、港岛东区、大埔、沙田及西贡等。去年9月暴雨后黄大仙和柴湾是水浸重灾区,有议员关心为何不提前改善两个重灾区的工程,政府回应指港岛东有做小型改善工程,下一期再做较复杂的排水系统。

▼2023年9月14日红雨下环翠邨停车场▼

+5

渠务署总工程师/排水工程温卓强在发展事务委员会会议上说,去年9月香港接连经历两个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包括超强台风苏拉和一场特大暴雨,导致多区出现严重水浸。为进一步应对近年愈趋频繁的极端天气,政府透过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防洪能力,包括采用综合防洪管理策略,融合不同的排水系统工程、蓝绿建设、管理及应变措施等,亦会考虑不同措施的成本效益,以制订全港性防洪策略,渠务署会继续推展防洪基建设施,全速进行现时施工中的11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

摩士公园建蓄水池 容量4.7万立方米

文件提及7项工程,包括在去年发生水浸的黄大仙区,工程包括在摩士公园建造一所容量约4.7万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蓄洪池及相关地面建筑物;重置及优化部份摩士公园,又在颖竹街、竹园道、马仔坑道、凤舞街、黄大仙道及蒲岗村道建造长约1.4公里、直径介乎1.2 米至2.5米的雨水渠等。工程预计约5年内分阶段完成。政府说,工程如果拨款获批,计划今年第三季起展开工程,并于2028年第一季至2030年第三季陆续竣工。

去年9月暴雨黄大仙和柴湾是水浸的重灾区,选委界洪雯问到为何不提前改善两个重灾区的工程。她又发现蓄洪池造价之中,沙田公园容量最少,但以每平方米计算时的造价最贵,问及原因。

▼2023年9月8日黄大仙中心北馆及附近店舖水淹情况▼

+6

港岛今期工程做雨水渠 下期做排放系统

发展局副局长林智文说,柴湾有做小型改善水浸工程,刚发生的暴雨已经没有严重水浸,而渠务署署长莫永昌表示,港岛东的雨水渠工程之中,下一期的工程有涉及雨水排放系统,但设计较复杂,今期会先做雨水渠。而沙田蓄洪池造价方面,林智文指参考近年审批的蓄洪池成本,亦要视乎深度和供地的限制。

新民党叶刘淑仪同问暴雨后水浸重灾区的改善工程,包括杏花邨、大浪湾和石澳,林智文说大浪湾邨去年水浸后,已完成小型改善工程,早几个星期的大雨中没有出现水浸。杏花邨则因地理位置包括低洼地区和面临潮胀,建议政府资助加高防洪墙。而石澳则属港岛南,今年会完成检讨再决定工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