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消息】马格兰基金会协办 18位女性纪实摄影师联展

撰文: 徐尉晋
出版:更新:

纪实摄影一直由男性摄影师主导,新加坡即将举办的Women in Photography展览,将以女性担当主角,展出18位女性摄影师的作品。参展摄影师都与著名马格兰基金会(Magnum Fondations)大有渊源,她们曾获得该基金会的应急奖学金(Emergency Fund)、人权奖学金(Human Rights Fellowship)或参与其阿拉伯纪实摄影计划( Arab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Program),港人熟悉的摄影师Xyza Cruz Bacani亦有参与展览。今次展览每位摄影师将展出6至8张作品,其中7人参与实体展览,其余11人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作品。展览题材相当广泛,从中国劳工的肺尘病、欧洲难民、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国,到非洲小国斯威士兰严重的爱滋病问题等等都有涉猎,令人大开眼界。展览将于10月20日至11月20日于新加坡举行,详情可留意网站http://bit.ly/2cNjSnS撰文:徐尉晋

摄影师Poulomi Basu的作品Ritual of Exile纪录尼泊尔西部的传统习俗Chaupadi。当地居民把月经视为不洁的象征,在每月女性月经时会把她们赶出家门,期间女性会被禁止和家人接触、使用相同的水洗澡及在同一餐台上进食。2005年尼泊尔终审法院裁定Chaupadi为非法行为,但在偏远的地区依然存在。女性在被驱逐的期间,往往受到流民、野生动物及蛇咬的威胁。讽刺的是,当地崇拜众多女性神祇,Chaupadi习俗却对女性造成严重伤害。 Basu 是一位印度新德里摄影师,她在大学修读社会系,其后在伦敦播媒学院完成新闻及纪实摄影硕士学位。她专注拍摄各种乏人报道的现代社会问题,作品曾发布于《卫报》、《纽约时报》、《Monocle》及《NPR》等等。她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救助儿童会、Water Aid及Crisis Action等非政府组织拍摄。 Basu曾获多个奖项,包括2012年马格兰基金会人权奖学金、Magenta Flash Forward Award、Foto Visura Award、无国界记者奖等等。(Poulomi Basu作品)
新加坡摄影师沈绮颖作品Dying to breathe: Portraits纪录中国劳工肺尘病。中国约六百万名劳工患有这种严重疾病,他们长期暴露在多尘的环境里工作,切割石块制作道路或宝石。这种不可逆转的症病,慢慢使工人肺部组织硬化,令呼吸愈来愈困难,唯一根治的方法只有昂贵的肺部转移手术。沈绮颖纪录矿工He Quangu四年来步去死亡的过程,制作成一辑图片故事及纪录片,以此帮助矿工一家,及其他在西山贫困的工人。这个拍摄计划得到普立兹中心赞助。沈绮颖作品曾在多个国际摄影节展出,包括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佩皮尼昂摄影节、ParisPhoto、纽约PhotoVille、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等。作品发布于《时代杂志》、《纽约时报》杂志、《国家地理杂志》、《Le Monde》、《纽约客》等。她入选2010年马格兰基金会人权奖学金,并入围 W. Eugene Smith人道摄影大奖等等。她是2016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纪实类的评审委员。她是Vll Photo Agency的摄影师。(Sim Chi Yin/VII)
“小心点,你是一个女生。”埃及摄影师Heba Khalifa觉得这句说话,概括了许多女性的经验。她的作品Homemade从社交媒体上一个私人群组里征集故事,再把故事透过摄影以视像化的方法表达出来。她发现说故事,可以令自己从压力中自我治疗,也可以让自己感到自由。 Khalifa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摄影记者及画家。她在开罗艺术学院毕业,曾修读艺术评论。她利用摄影纪录及表达女性及性别议题。 (Heba Khalifa作品)
摄影师Tanya Habjouqa作品Occupied Pleasures ,专注拍摄人们在加沙、耶路撒冷及西岸地区,苦难中寻找快乐的能力。题目一方面是指在以色列占领区内的生活,一方面是指人民掌控自己简单的快乐。超过四百万巴勒斯坦人在上述地区生活,日常生活经常被政治影响,暴力和威胁盘据在人们的身旁,人们却在47年历史的占领环境中,可以寻找属于自己微小的快乐。Habjouqa是一位纪实摄影师,专注拍摄中东地区的性别、社会及人权问题。她的摄影集Occupied Pleasures被《时代》及《Smithsonian》杂志称誉为2015年最佳摄影集之一,此书令她获得2014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她获得2013年马格兰基金会应急基金,她参与组织首个中东全女性团体Rawiya。她是一位NOOR图片社的摄影师。(Tanya Habjouqa/ NOOR)
(Tanya Habjouqa/NOOR作品)
摄影师Amira Al Sharif作品A Love Song to Socotra Island,纪录也门索科特拉岛女性的故事。由于伊斯兰教法、当地法律及传统部落文化,也门女性经常受到岐视,也令她们在争取男女平权时十分艰难。Al Sharif期望,用作品可以纪录女性在困难环境中她们身上的勇气与美丽。Al Sharif是一位生于沙特阿拉伯、长于也门的自由摄影师,她的作品见于多间国际及也门的英语媒体。(Amira Al Sharif作品)
摄影师Olivia Arthur的作品The Middle Distance,是她游历欧洲和亚洲边界时拍摄的相片。透过拍摄居住在东西方边界的女性,Arthur发现她们的故事在压抑的文化里牢牢站立。Olivia Arthur是Magnum图片社成员,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系及伦敦传播学院新闻摄影系,于2003年在印度开始展开拍摄生涯,由2006起拍摄东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她获得多个奖项,包括马格兰基金会的Inge Morath Award、OjodePez-PhotoEspana Award等。2010她在伦敦创立Fishbar摄影空间。Arthur在印度的长期拍摄计划,获得巴黎Fondation Jean-Luc Lagadere赞助,她曾经出版Jeddah Diary 及 Stranger 两本摄影集。(Olivia Arthur / Magnum)
美国摄影师Carolyn Drake作品Invisible Bus纪录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一辆称为“女佣公车”的公共巴士。这辆巴士每天会驶一程上布鲁克山,沿途将一班美籍非裔长者逐个放下。下车后,他们沿著山路走到工作的地方。当中许多女佣从民权运动风行的1960年代,便开始乘搭这辆公车,到山上的富裕家庭工作。 Carolyn Drake在美国布朗大学修读传媒、文化及历史系。在2007至2013年间,她游历中亚展开拍摄两个计划,其后推出摄影集Two Rivers及Wild Pigeon。她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Lange Taylor Prize、Fulbright Fellowship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奖项等。2015年,她入选Magnum候选成员,现于美国及乌克兰拍摄。(Carolyn Drake作品)
摄影师Danielle Villasana认为,秘鲁是一个男性高度主导、传统、虔诚及对跨性别人士充满恐惧的地方。跨性别人士在社会上饱受冷落和岐视。他们很少会获得协助,向上流动的机会非常有限。生活上时常要面对恐惧,被拒绝以及剥削。Villasana致力拍摄一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令大众更加了解跨性别人仕的生活。Villasana专注拍摄女性、身份认同、人权及健康议题。她于美国得州奥斯汀大学新闻摄影及西班牙语系双科毕业。作品A Light Inside获得马格兰基金会的Inge Morath Award、Pride Photo Award及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等奖项。她参与创办Instagram Everday Latin America,希望打破大众媒体对拉丁美州的固有印象。(Danielle Villasana作品)
摄影师Elena Perlino花了长达8年时间,纪录意大利性工作行业中贩卖人口的故事。Perlino希望作品可以提高大众对问题的关注,撇开一般中众对这班来自尼日利亚女性的普遍印象。除了绝望感觉,摄影师也希望展示她们世界里的紧张、脆弱、柔弱和丰富。Perlino现于巴黎生活工作,摄影集Pipeline在2014年出版,作品获得马格兰基金会应急奖学金、Prix Residence en Gaspésie、Centre National Arts Plastiques等殊荣。(Elena Perlino作品)
美国摄影师Krisanne Johnson作品,纪录非洲小国斯威士兰严重的爱滋病问题。斯威士兰是世上仅存的君主专制王国,国内奉行一夫多妻制,加上人民开放的性态度,导致爱滋病人口高企:国内一半的年轻女性患有爱滋病。Johnson从2006年开始,拍摄斯威士兰女性面对疾病、生育、朋友欺凌、爱情等不同问题时,仍不失年轻的热情。Johnaon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毕业,并于俄亥俄大学视觉艺术研究所工作。这辑作品令她夺得世界新闻摄影大奖奖项、马格兰基金会应急奖学金、W. Eugene Smith人道摄影奖金,以及Getty images Grant等等。她的作品于多个国际媒体刊登及世界各地展览。(Krisanne Johnson作品)
(Krisanne Johnson作品)
摄影师Lurdes Basoli作品Echoes from Heaven拍摄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严峻的谋杀问题。卡拉卡斯被称为拉丁美洲最暴力的首都城市,2015年全国共有27,875宗谋杀案,Baoli认为这辑作品是这些惨剧的一份视觉纪录。Basoli于视听传播系毕业,研究生时修读新闻摄影。她为多间国际及西班牙语杂志工作,作品曾在多个国际摄影节及画廊展出。她获得多项奖金及奖项,包括马格兰基金会Inge Morath Award、Visa pour l’Image PixPalace等等。她入选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大赛Joop Swart Masterclass参与者之一。(Lurdes Basoli作品)
摄影师Brigitte Grignet拍摄四位难民在欧洲寻找家园的故事。数以万计的难民从海上或陆路来到欧洲,不少在路上与家人失去联系。Grignet以照片纪录他们在没有家人陪同下,在异地重建家园。Grignet生于比利时,求学时期修读经济及商业,其后回到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投入摄影工作。她的作品曾获《Photo District News》、《Le Monde》、《Libération》等媒体刊登。她工作地区遍布巴勒斯坦、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及智利等地。(Brigitte Grignet作品)
中国摄影师肖慕漪的外婆,在离世前的最后4年患上脑退化症。在最后的时光里,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孙女是谁。事件启发了她拍摄脑退化症的主题,并开始纪录美国纽约84岁脑退化患者Suzy的故事,Suzy过去6年一直她的亲人Roz照顾,虽然两人感情亲密,但肖慕漪知道,有一天Suzy也会像自己外婆一样,把Roz忘记。肖慕漪生于中国武汉,现于上海从事摄影及多媒体工作。她获得马格兰基金会人权奖学金,2016年毕业于国际摄影中心。( Muyi Xiao作品)
摄影师Natalie Naccache作品围绕一班年轻叙利亚女性,因内战来到黎巴嫩生活的故事。她们自小她们一起长大,离国后入读不同的大学。本来她们预计,将来可以回国后与家人团聚及寻找工作,但战火令她们的计划搁置。毕业后,她们关系渐渐疏远。这辑图片专注于她们失去家园的心理影响,以及在异国适应生活的种种困难。Naccache是位英籍黎巴嫩摄影师,毕业于英国伦敦传播学院新闻摄影系。她在杜拜、阿联酋、黎巴嫩等地工作,也为Getty图片社拍摄新闻图片。作品见于《纽约时报》、《Le Monde》、《独立报》等媒体,以及世界各地的摄影展览。(Natalie Naccache作品)
Ruth Prieto Arenas的作品Safe Heaven拍摄墨西哥女性与她们居住环境的亲密关系,透过她们在家内选择的油漆颜色,表达她们的身份认同及独特性,以及展示墨西哥女性在较差的环境下生活的日常状况。Arenas于墨西哥市成长,在2012毕业于国际摄影中心纪实摄影科目。她于2013年嬴得马格兰基金会人权奖学金继续拍摄移民议题。她的作品见于《纽约时报》Lens Blog、《Burn》、《Univision》等等。最近,她被《时代》杂志评为“9位必须追踪的墨西哥摄影师”之一。(Ruth Prieto Arenas作品)
在2013年“土耳其之春”示威及其他公众事件后,摄影师Sevim展开了Homeland Delirium拍摄计划,长时间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愈演愈烈的街头暴力之间,以印象派的手法捕捉唤起观众对现代土耳其的情感。Sevim生于伊斯坦布尔,在纽约巴特学院修读摄影、社会学及国际关系。她持续拍摄中东议题,作品曾在多个国家展出并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15年,她获得马格兰基金会紧急基金。(Emine Gozde Sevim作品)
乌克兰摄影师Ziyatdinova一家居住在克里米亚,当地于2014年脱离了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她便拍摄自己一家的家庭状况。Ziyatdinova于乌克兰国立利沃夫大学硕士毕业,及美国俄亥俄大学摄影系毕业,除了是一位纪实摄影师,也是记者及社会学家。她的作品获《纽约时报》、《每日邮报》、乌克兰《国家地理杂志》、CNN Photo Blog等媒体刊登。自2007年起持续拍摄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故事。(Emine Ziyatdinova作品)
菲律宾摄影师Xyza Cruz Bacani曾在香港当外佣。她认为纵使自己渴望把香港视作自己第二个家,但经过接近10年时间,她始终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时常在感到完全的隔离。于是她认为自己在香港只不过是个观察者。这辑作品MONO拍摄的物件反映她内心世界。但她认为,拍摄时虽然感孤单,摄影却出奇地令她可表达自我,以及与他人分享她的孤独、单纯与快乐。Bacani是一位街头及纪实摄影师,她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Lens Blog、CNN及其他国际媒体刊登。曾当外佣的她,利用摄影揭发各种不为人知的故事。她专注拍摄移民和人权议题。2015年,她获得马格兰基金会人权奖学金,她获选2015年度BBC世界100位女性,《福布斯》亚州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她的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展览中展出。(Xyza Cruz Bacani作品)展览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0日于新加坡举行,详情可留意网站http://bit.ly/2cNj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