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5成香港学生无用Facebook!一原因弃用、00后转玩小红书?
时代变,人物风景都改变,连社交媒体也不例外,上一代人用的网络媒体和现在通用的可谓是改朝换代,新一代年轻人连Facebook都开始不用了,到底有甚么社交媒体在这世代中根深蒂固呢?又有甚么令人值得怀念的社交媒体呢?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人每日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流连,近日遵理潮指数公布“年青人使用社交媒体习惯”调查报告,发现Facebook开始已经有过气的迹象。在709名学生中,显示高达五成的受访学生已经没有使用 Facebook,而遵理潮指数在2013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学生使用Facebook 高达 94%,大幅下跌近一半。香港无线科技商会主席李劲华指有年青人弃用 Facebook是因为身边很多亲戚长辈使用该平台,年青人为了自己私人空间,不想被长辈评头品足,因而减少使用 Facebook。
IG则成为了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平台,有超过9成受访学生表示有使用 IG 的习惯,其中有 65.3% 受访学生没有想过停止使用 IG。而“网络新秀”内地社交平台小红书则有 33% 的受访者在使用。而网络随著时代不停转变,90年代后新软件越来越多,旧的、功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然会被淘汰,在Facebook的使用率大幅下降时,原来在时代快速更换的2023年,还有些社交平台在经历社会变迁依然屹立不倒的,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吧!
MeWe、Signal移民潮 90后网民的14次网络迁徙 再见ICQ、Xanga
1.MeWe及Parler
所属Meta 公司的社交软件Facebook 及Twitter早前因在美国大选中封锁了特朗普的帐户,网民因而带动风潮要由Facebook及Twitter转用MeWe及Parler。但过了那阵子的热潮后,大部分人们还是回归到原本已经习惯使用的Facebook 及Twitter,MeWe及Parler也逐渐石沈大海。
2.Signal
同样是Meta公司的WhatsApp,当时因社会运动且Facebook成功收购WhatsApp,用户需要重新同意新政策协议,被香港用户质疑会出卖用户个人私隐到Facebook,当时有不少网民说要转用Signal,但同样是过了热潮后,大部分公司、香港人都是坚持用WhatsApp,令WhatsApp成为在香港在经历社会变迁及“转会”热潮后,依然屹立不倒的社交媒体。
3.ICQ
ICQ是香港最早出现的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体之一,于1996年诞生,是一代香港人的回忆之一。ICQ象征是英文的“I seek you”谐音,中文意思是“我找你”。当时ICQ基本上是每一个香港人都会有其帐户,ICQ可以随意更改暱称及个人档案,根据不同“花朵”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状态,因为大家会经常更新个人档案中的状况,例如张贴一些感性语录或歌词,引来偷看别人个人档案的风潮,但因网络发展未完全发达,ICQ遇上多用户同时间使用就会极容易断线。
4.MSN
MSN是由微软于1995年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体,同样是风靡一时的通讯软件之一,也是当时取代ICQ的软件,MSN的功能十分全面且自由度大,可以一个app用齐文字通讯、视讯会议、语音交谈、多人会议、连线游戏等,讯息里还能配上表情符号等,当时也有不少港人下载外挂插件让对方不断收到提示声,成为一代港人回忆,但随著WhatsApp兴起,MSN也没落了。
5.Yahoo!
Yahoo曾经也是香港人主要使用的浏览器,资源几乎全部免费,一个网站涵盖电邮、搜寻器、新闻、拍卖等,不少人会在在“Yahoo!游戏”相约朋友或线上找对手玩桌球、棋子、扑克等游戏,其中有网友表示玩桌球一定要用直尺预测桌球的轨道,才可以精准的胜出比赛。但随著Google 爆红,Yahoo也开始没落了。
6. Xanga
Xanga 的留言板成为一代香港人的“公开日记”,可以自己设定背景、音乐和特效,记录自己当时的心声或心事,也孕育出不少“MK文学家”,不少人都因为“太MK”没有勇气重新浏览当时写过的贴文,现时流行的社交媒体也没有一个类似的功能取代Xanga,但后来因为私隐度问题而逐渐被淘汰。
7. 高登讨论区
高登于2001年开始营运,附设多个主题的讨论区,网民可以用一个匿名的身分开贴文、留言,甚至恶搞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图片,但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人都由“高登仔”转为“连登仔”,虽然还会有一部分会留意高登的贴文,而且还有人在用,但大多数社会热话都更多在连登产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