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任正非对欧策略受挫 英法德为何对华为“翻脸无情”
7月2日至7日,随著美国对华为的“封杀”,任正非,这位华为创始人的于经营欧洲的策略正在遭遇重挫。华为对于欧洲市场,尤其是对英国、法国、德国通信设备企业的“非替代”的合作策略,在关键时刻依然无法“取代”欧美政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金融财团的共同利益。
7月以来,随著美国将华为列入“国家安全威胁”并对华为设备进行全球“封杀”,欧洲国家,尤其是英法德三国的政府也纷纷表态。
7月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表示,英国“必须重新审慎思考”如何处理与华为的5G建设协议,英国政府不希望重要的基础受制于“潜在敌对国家的供应商”。
7月5日,法国政府也公开表示,法国在5G电信网络中尽管不会全面禁用华为设备,但会劝阻法国电信公司不要使用。
7月7日,尽管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 AG)依然在表示愿意与华为坚强合作,但是德国政府内部依然争吵不休,这导致德国电信几乎不能与华为签署任何有关供应5G网络设备的合作协议。
尽管此前华为已经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签订了钜额投资和合作建厂协议,但是,面对美国政治上的压力和利益诱惑,“友谊”的小船依旧说翻就翻。华为也不得不为之前针对欧洲市场和企业的“心慈手软”而付出代价。
从2000年左右华为开拓国际市场以来,相比于其在非洲市场采取的“竞争”策略,华为在欧洲市场始终采取的是合作和交朋友的“非竞争”原则。面对事关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德三国视为产业支柱和就业保障的通信产业和设备制造商,华为并未利用其庞大的产能和价格、产品优势,采取低价竞争、设备替代的产业碾压策略。而是通过为当地电信企业服务,与当地设备企业合作建设基站、大规模投资当地科技研发中心,增加当地就业等方法,力争与欧洲的政商两届建立“友谊”。
任正非甚至曾一度强调华为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一家国际企业。任正非曾经认为,只要在欧洲,华为不再主动发起价格战,不谋求独占市场,维持对当地的各种投资和人员雇用,实施和所在国的知识产权共用,最终就能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正合作。截至2017年,华为在欧洲几乎与所有主要的运营商都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研发投入近1亿美元,对欧洲采购金额超过50亿美元,雇佣欧洲当地员工超过11,000人。
这种策略固然使得华为在欧洲市场实现了迅速突破和欢迎。但是也正是因此,华为并未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的电信产业和通信设备企业形成实质上的产业垄断。华为的存在只是大幅提升了欧洲各国的电信服务能力、降低了价格。尤其是英法德三国不仅保留了非华为产品的相对完成的电信网络和产业链,而且例如,法国的阿尔卡特(Alcatel)、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芬兰的诺基亚(Nokia)等欧洲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保留了基本的产业能力。
因此,说华为威胁了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构陷,而非实际存在。如果说,华为真的有能力威胁到英法德等国家的国家安全、遏制住其产业咽喉,那么,这些国家也不敢于轻易地跟风“遏制”华为。
任正非在欧洲的合作策略正在遭遇严重的挫折。事实证明,中国的那些欧洲“新朋友”,永远也比不上美国与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资本集团的利益锁定。在关键时刻,在美国的重压和利诱下,欧洲正在放弃华为,并且盲目地认为,只要“拒绝”华为,欧洲就可以在失去4G市场之后,重新在5G技术上实现“翻盘”。
而作为任正非,随著华为的日益壮大和抢眼,也到了需要重新考虑并改变对外竞争策略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