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虚火”难除 通胀再创8年新高
中国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了201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5%,创近94个月以来新高。分析认为,猪肉价格上涨依然是通胀上行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近段时间猪肉价格虽然出现回落,但依然难以撼动整体上涨的格局。尽管核心CPI依然稳定,但短期内中国经济“虚火”难除,猪肉价格继续上行是大概率事件。
2019年11月,中国CPI同比增长4.5%,高于市场预期的4.3%和前值3.8%,环比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1%,非食品价格上涨1%。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CPI再创新高主要受猪肉价格维持高位与能源价格走高影响,2019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拉动CPI上涨约2.64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上扬推高CPI
除猪肉价格上涨外,替代品牛羊肉环比分别上涨2.8%、1.3%。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4%。也是拉动CPI走高的原因。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表示,2019年 11月猪肉价格止住涨势,并在下半月呈现较为显著的下跌迹象,但并未导致食品价格出现环比回落,原因有二:一是,猪肉价格虽在下半月回落,但并未改变当月整体仍然上涨的格局,由于2019年10月末猪肉价格急涨形成的“月度翘尾”,使得11月份猪肉平均价格仍然高于10月;二是受冬季供应下降影响,鲜菜价格重回上涨区间,拉高了整体食品价格。
但多位经济学家认为,去除猪肉价格的影响,核心CPI依然稳定,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1.4%,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甚至有继续走弱的态势。
工业品方面,生产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1.4%。周茂华表示,工业品出现需求回暖的迹象,降幅较前值负1.6%有所收窄。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商品价格趋稳,工业原料价格跌幅收窄;另一方面,前期基数拖累影响减弱。通常,中国工业部门利润与PPI关联性较高,PPI同比边际改善,预示工业部门盈利前景将逐步回暖。
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杨畅表示,就目前的情况,中国通胀预期并未发散。当前CPI上涨是结构性的,环比增速已出现回落,同比增速较高主要受2018年基数影响。未来政策仍然将停留在结构层面。同时,由于近年居民收入增速总体呈现回落态势,猪肉价格上涨也将挤压居民消费能力,压制对猪肉的总体需求。
预料明年6月猪肉供应才稳定
周茂华认为,短期内猪肉价格的影响还将持续。从中国农业农村部披露信息来看,目前中国生猪存栏量已经触底,猪肉价格开始逐步恢复正常。截至11月29日,已去毛的白条猪批发价由每公斤52.31元(人民币‧下同),下降至每公斤42元。
虽然批发价格连降四周,但猪肉供应彻底企稳还要等到2020年6月左右。同时,由于中国春节即将临近,食品需求可能增加,叠加假期服务业价格走高,未来三个月通胀上行压力依然不小。
杨畅表示,从政策角度来看,中国政府“托+改”的政策组合正向“托”微调,尤其是2020年初专项债对基建投资的传导,有望对工业品物价形成支撑。但政策意图仍侧重稳经济而非刺激经济,不具备大幅拉升物价的宏观条件。
周茂华也认为,对于通胀,市场预期较为理性。政策托底的重点依然是支持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降低制造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定就业。CPI走高并不会对中国宏观调控构成太大的制约。虽然结构性通胀不会对逆周期调节政策构成实质性限制,但对逆周期调节的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