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唱淡”香港 24年来首降评级 国际评级机构靠不靠谱?
昨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宣布将香港的评级由“AA+”下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为该机构24年来首次降香港信贷评级 。
惠誉︰香港在体制和监管方面的挑战加大
今次降级,惠誉主要归因于政治原因,认为“一国两制”框架构成对香港的挑战,并预测香港会因为“持续性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带来更大的体制及监管挑战,导致与中国内地主权评级差距收窄。
惠誉明言,持续数月的冲突及暴力行动,正考验“一国两制”政治框架的底线及柔韧性,而中国官员自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对香港事务采取更加“公开”的立场。该评级机构预计,“一国两制”的基石不会动摇,但香港与内地在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上日益加强联系,显示出其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融合,未来,香港将面临来自体制和监管上更大的挑战,而这样的变化与香港和中国内地﹙A+/稳定﹚的主权评级差距缩小的趋势是一致的。
特首急反驳︰“一国两制”未被削弱
对此,特首林郑月娥昨日出席中国广西省南宁市举行的2019年中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时表示,她不认同惠誉对香港近期发展的评估。林郑月娥认为,过去一段时间香港发生的混乱情况并未削弱“一国两制”,也没有影响香港的法治。
与此同时,对于惠誉指出,香港与内地在经济﹑金融及社会政治联系正逐步加深,显示香港正持续融入内地管治体系,长远可能对香港带来制度及规管方面的挑战,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明言,政府不认同有关看法,并指出惠誉的评论纯属臆测,缺乏理据支持。
评级机构商业模式 难避免利益冲突
惠誉是世所公认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与标普(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一道成为全球评级市场的垄断寡头,在资本市场和经济界掌控了强大的话语权。
然而,垄断又是否意味绝对可信?事实上,三大评级机构背后都是有盈利需求和利益诉求的私人资本,其产品就是评级报告。中国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铁军的研究显示,评级机构向债券发行公司或机构收费的商业模式,导致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评级机构可能“偏袒”给评级公司带来大量评级业务的公司和机构,造成评级报告出现“水份”。
收费的评级报告或存“水份”,那么不收费的主权信用评级值得信赖吗?由于贷评级反映出债券发行人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这将会影响发行人融资成本,而一般来说,由于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该国所有公司和机构评级的上限,因此其影响更加巨大。
学者指主权评级“科学性”最差
铁军认为主权评级恰恰是评级机构中存在问题最大的一块。因为评级机构在做主权评级的时候,既得不到关于这个国家经济情况的非公开信息,也无法获得可比性的公开信息(国与国之间的资料获取和披露差别很大)。因此,主权评级的科学性可能最差,远远低于公司债券和结构化产品评级的严谨性。
例如,2010年欧债危机下,政府负债率超过百分之百的西班牙长期债务信用评级仅被惠誉从“AAA”下调至“AA+”。相比之下,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从经济的强劲增长到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等各类指标都领先世界,但在惠誉眼中中国的国家评级上线(Country Ceiling)只有“A+”。
在三大评级机构的长期“唱淡”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如今,惠誉跳出来下调香港评级,恐怕难以获得投资界认可。
降级对港实质影响轻微
姑勿论惠誉降香港评级是否合理,市场普遍认为对香港影响不大。华侨永亨银行经济师李若凡较早前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香港外汇和财政储备强劲,是次下调评级对金融体系、政府、企业融资成本未必影响太大,市场反应不大,港元及港股均没有太大跌幅,暂未有看到有企业因此有作出资金撤离部署,因为社会问题影响主要反映零售旅游、房地产行业,多于影响金融市场,没看到资金外流的迹象,加上社会问题持续一段时间,若要调整,一早已做了。
信诚证券联席董事张智威亦指,降级只是加重该地区的发债成本,可是香港财政盈余及财政储备丰厚,政府基本上不用靠发债来支撑经济,所以实际影响不大。他续指“AA”级在惠誉的信贷评级表上排第三,仍然是较高级别,而降级主要因为近期社会动荡,只要社会气氛恢复,示威运动停止,也有机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