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回顾山竹威力 吁居安思危应对气候威胁
香港天文台昨发表新一篇天文台网志,名为《令我们觉醒的‘山竹’》,由科学主任蔡振荣及学术主任胡文志撰写,文章扼要回顾超强台风山竹吹袭香港时的风力、风暴潮等数据记录,并比较山竹和其他曾令本港挂起“十号风球”之台风,网志结尾更寄语市民,应觉醒大自然的威力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必须居安思危作好准备,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的威胁。
山竹破坏力数一数二
天文台在网志中指出,山竹的猛风和破纪录的风暴潮对本港造成广泛破坏,根据所掌握资料,至少有458人受伤,另有不少于60000宗的塌树报告,数目历来最高,多处有高空坠物及建筑物受损,全港有超过40000户电力供应中断。暴雨、风暴潮及巨浪亦导致本港低洼及沿岸地区严重水浸,多个沿岸设施受损毁,海陆空交通瘫痪,而翌日部分地区的主要道路仍因塌树或水浸需封闭,公共交通服务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天文台指,在近30年来吹袭本港的风暴之中,山竹的破坏力算是数一数二,而包括山竹在内,香港战后至今共发出过16次“十号风球”。
回顾山竹的威力,它在9月14日登陆吕宋前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10分钟平均)为每小时250公里,是一众“十号风球”台风之最。其后山竹横过吕宋北部,受地形影响,中心风力减弱,进入南海后仅维持超强台风强度,而在接近香港时已减弱为强台风。山竹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约100公里掠过,是过往“十号风球”中,距离香港最远的一个。但若果比较香港整体的风力,山竹却绝不逊色,远远抛离近年的约克、韦森特及天鸽。山竹袭港期间,在横澜岛及长洲录得的最高60分钟平均风速,分别为每小时161及157公里,均是该站历来的第二最高。
在山竹吹袭下,香港的风力较澳门、珠海及台山等地更加强劲。但为甚么山竹的中心较接近当地,香港的风力却反而相对较强?天文台就解释,是跟热带气旋的风力结构有关,在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中,最大风的地方是贴著风眼附近称为“眼壁”的环状强雨带。山竹横过吕宋后,其强度在经过陆地时有所减弱。虽然其后山竹的眼壁在横过南海北部时重组,但对流明显较横过吕宋前弱,相反它眼壁外的螺旋雨带仍然保持强烈对流和十分完整的结构。
山竹环流广阔风暴潮破记录
9月16日山竹在香港西南偏南掠过,雷达图像显示离山竹的强烈螺旋雨带在日间横扫本港,相反接近山竹中心眼壁的对流则显著较弱。香港长时间位于风暴的右半圆,亦即危险半圆,令香港当日大部分时间受到破坏性的风力吹袭。山竹在横过南海北部及接近珠江口一带的时候,眼壁外螺旋雨带的风力比眼壁的风力更为猛烈,所以香港的风力较澳门、珠海及台山等地更加强劲。
虽然山竹在9月16日早上接近香港时减弱为强台风,中心最高风力为每小时175公里(10分钟平均),略低于去年超强台风天鸽的每小时185公里,但由于山竹环流广阔,移动迅速,加上其特别风力结构,令香港当日持续受山竹风力最猛及极具破坏力的螺旋雨带所影响,部分离岸地区的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超过每小时170公里,正在清水湾测试的自动测风站,更录得高达每小时191公里的10分钟平均风速,相信是天文台自1980年代开始,在香港安装自动气象站以来的最高纪录(高地除外)。
至于山竹袭港期间出现严重风暴潮,网志内解释,风暴在香港之西南偏南近距离掠过,与其相关的猛烈东至东南风把海水推向岸边及堆高,加上山竹环流广阔,它的风场推动较广阔的洋面,继而进一步推高水位,令水位普遍升高超过两米,引致沿岸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水浸。本港多区均录得破纪录的风暴潮,其中维多利亚港内的鲗鱼涌潮汐站及吐露港内的大埔滘潮汐站的最大风暴潮,均是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最高。
网志最后在结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下,温暖的海洋会为未来的风暴提供更多能量,强烈风暴的数目和相关降雨将会增加。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海平面上升,亦会提高严重风暴潮的频率和威胁。山竹令两位笔者觉醒,大自然的威力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必须居安思危,作好准备应对热带气旋及极端天气在未来所带来更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