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吨隧道沉管毫米级对接 北斗系统助力深中通道“海底穿针”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从“北斗+”到“+北斗”,更多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珠江口特大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设现场,一场8万吨隧道沉管毫米级对接的大戏,直接体现“+北斗”的力量,工程透过北斗定位性能,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沉管隧道在水下的位置、姿态皆能清晰显示在萤幕上。

张超指出,在看不见的水下,5厘米的安装误差量,对于长160多米、宽46米、高10米的沉管来说可以说是“穿针绣花”。如果定位不准或精度不足,造成管节安装偏差过大,工程就得全部暂停,进行“精调”。“一旦精调,会对工期造成一定影响,管节安装的时间视窗比较宝贵,一个月只有两个安装的时间视窗,如果精调,船舶的使用、人力物力的使用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深中通道专案启动时,恰逢北斗系统投入使用。为引入北斗的力量,深中团队在陆上、海上、沉管上反复做了上千次试验验证,最终形成方案,由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入水后,沉管隧道在水下的位置、姿态清晰显示在萤幕上。北斗定位性能表现稳定而可靠,使得工程进展高质高效。

+1

“+北斗”的应用不仅在海底。在四川的无人农场,300亩水稻的收割工作,用搭载北斗设备的收割机,只要在手机上操作就能搞定;在山洞中穿行的火车通过北斗定位实现全程安全防控,有效避免了铁路安全事故;在低空飞行的航空器,通过北斗+5G的技术,有效解决通航飞行器的空中通信问题;从共用单车到户外徒步,北斗应用更是渗入生活多个角落……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北斗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

工业和资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积极拓展北斗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助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培育“北斗+”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华网)

对于“+北斗”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北斗全球高精度定位服务已有100多个国家使用,并得到多国专家委员会的共同验证,稳定可靠。目前,北斗系统最高精度即时处理可到厘米级、事后处理可到毫米级,精准的定位与其精准的时间资料相结合,使得北斗提供的最基本的时空定位服务,就足以开启许多产业的变革。

比如北斗覆盖全球的双向短报文功能,只要能连上北斗卫星,就能以收发短信的形式实现星地之间的双向通信。在亚太地区,通信容量可以供1000多万个用户同时并发,单次可发约1000个汉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北斗提供的最基本的时空定位服务,足以开启许多产业的变革。(新华网)

刘经南指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通信功能是单向的,比如我要搜救,我发报出去,但是什么时候来救,怎么救,想告诉你都没法通信,而北斗短报文是双向的。由于有这样的功能,现在北短报文功能与5G信号覆盖结合后,又可以开启多个技术空白领域的新应用,如低空通信。与此同时,“北斗+5G”可以同时实现精准定位和即时图像资料回传,大大提升这一场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北斗还具备遥感功能的潜力,利用导航下行电磁波的折射或漫反射遥感,可以感知大气水汽、海洋湖泊、风浪、土壤湿度等资料,进行超高精确程度的天气预报。刘经南乐观称道,透过北斗技术,对于天气和灾害资料的进一步采集、挖掘和开发,更能激发一系列产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