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易烦躁情绪不稳或患“悲秋综合症” 原来抑郁都有季节性?
踏入秋天,天气开始转凉,但有网民表示,近日会莫名感到容易烦躁、情绪不稳等。有医生介绍,秋季是抑郁症等情绪病高发时段,大家要警惕患上“悲秋综合症”。
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韩耀静介绍,每年秋季,医院的心理门诊都会迎来就诊高峰。秋季是抑郁症等情绪疾病的高发季节。据相关研究显示,约15%的普通人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体验,约38%的抑郁症患者每逢秋冬季都会加重症状。
韩耀静表示,秋天有一部分人常常会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易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综合征’”。
她解释,抑郁症或抑郁情绪早期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等问题。如果出现情绪低落,莫名悲伤;精力缺乏,容易疲劳;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焦虑,自我评价低,反应迟钝等现象,且不能自我缓解,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韩耀静提到,悲秋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解释,“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应于肺,忧虑、悲伤是秋季的情绪特点。从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来看,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在秋季最高”。
“悲秋综合症”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因为秋天来临,天气由热转凉,身体也会由兴奋、积极向上的状态转入消沈、向内的状态。同时,入秋后日照减弱,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相对增加,会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大脑细胞的功能活动就会降低,抑制过程增强,出现抑郁情绪,使人容易疲劳。
她介绍,“悲秋”的人群多对寒冷比较敏感、体质较弱、体育活动较少,且多为常年在室内工作者,更年期女性、孕产妇、刚经历负面生活事件的人群需特别关注。同时,长者更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
韩耀静表示,多项措施都可预防“悲秋综合症”,例如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不要过度劳累;调节饮食,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吃应季的食物;多晒太阳、做适量的运动。若一旦发现无法调节情绪,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