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墓地发现多具奇怪“木尸” 其中一“人”只有头和手臂是真的
在小河墓地,我们还发现用木头代替的尸体,也裹着斗篷,戴着毡帽,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之所以叫木尸,因为它是按照人的体形,用木头做成的尸体。有的木尸,是从树干上直接获取的、像人体形状的木叉,包上一层牛皮,还要弄上假眼睛、假嘴唇、假头发、假眉毛。(以下内容节录自《文明的密码——跟着考古小学家穿越中国历史》。)
【相关文章】已成干尸仍让人觉得美丽的“小河公主” 她的真正身份原来是……(点击放大浏览)👇👇👇
文: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著
木尸和随葬品
直到最后,我们一共发现了十几具木尸。为甚么会出现木尸,而且木尸跟死人的随葬品一模一样?我们分析,小河墓地作为这个部落神圣的死者殿堂,每个人都要入殓,求得身体和灵魂的归宿。但也有例外情况,可能有人去打猎失踪了,或者在部落间的战争中被掳走杀害,遗体没能归葬。但是族人们又要求给他一个完美的归宿,所以就用木尸来替代。
在发现的木尸中,有一具非常特别——头是真人的头,两个胳膊是真人的胳膊,但其他部位则用木头代替,又用了胶一类的东西,给他做了丰满的外形。还有一个墓,是两具木尸,而且是男性的木尸——因为他们棺前的立木全立女阴。一般情况下都是单人葬,木尸葬的话也是单人,但这两个又都是男性。
我们分析,也许是父子俩或兄弟俩,不巧两人都没回来,就葬到这里,这在小河墓地也是非常特殊的,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
按图放大细看更多小河人下葬时的衣著、陪葬品和墓地照片👇👇👇
小河墓地对小河人来说,是死者的神圣殿堂,是必去的归宿。所以,在 4 公里开外,就可以看到小河墓地,这地方就是一个台地,周围又非常平缓,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气氛。它本身是一个红柳台地,第三层的墓葬就压在红柳上面。
这里原来应该有很多胡杨,小河人对周围胡杨大量砍伐,用作棺木、立柱。据估计,整个墓地的用木,至少需砍伐 1500 株胡杨树。现在胡杨林已经没有了,因为人类无节制的使用,罗布泊也干涸了,进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植被枯死,只剩零零散散几棵干枯的胡杨。
【延伸阅读】河南出土隋代汉白玉石棺床墓 祆教佛教雕刻见证丝绸之路历史(按图放大细看👇👇👇)
从小河墓地和太阳墓地这块区域的整体情况看,这个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年龄一般都不是太长,有个别人可能年长一点,可也就是四五十岁左右,一般人都在 30 岁左右自然死亡。除了老祖母的墓和M24 号男性墓的棺规格较高,随葬物品比较多,其他墓葬基本都一样。
小河墓地在埋葬死者时,应该有一些祭祀活动。我们在发掘中发现有烧火的痕迹,肯定是祭祀活动需要点火。北区发现的 M10 号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墓,墓主男性,但他身上的穿着跟女性一样,腰衣有三层,而且非常长,头戴的毡帽也不一样,有用皮子做的花边,而且毡帽上的羽毛除了竖着的羽毛,还有往前伸的羽毛。墓主身上还随葬七条蛇,我认为他应该是该部落的一位巫师。
【延伸阅读】河南三门峡市发现秦汉至明清时期大型古墓群 出土文物逾2千件(按图放大细看👇👇👇)
小河墓地没有发现陶器,每个墓会随葬一个草编篓,编制得非常精美,上面的几何纹、人字纹也非常漂亮,在沙漠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保存得特别好。一个墓只有一个草编篓,里头常放有小麦,也有的放黍,还有的放一些奶制品。
这种奶制品经分析后,被认为是由牛奶与细菌、酵母菌混合而成的乳酸菌制品,学名叫“开菲尔”,属于一种奶酪。这说明养牛以后,除了可以喝牛奶,还可以做奶制品,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奶酪。
草编篓里头插有一个芦苇管,芦苇管的直径有一厘米多。能长那么粗的芦苇,说明当时的环境非常好,水草丰美,植物有芦苇、甘草,这些东西对小河人有很重要的用处。这上面,有的放着一块牛粪,有的还把一些羊骨头绑到一块,也放在那里。
大量随葬的农作物还是小麦和黍。小麦是从西亚两河流域传过来的,黍是从中原地区传过来的。还有麻黄草,麻黄草是一种植物,可以退热,也可以辟邪,还对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随葬的麻黄草量很多,说明小河人生前大量使用这个东西。
书名:文明的密码——跟着考古小学家穿越中国历史
作者: 李零、刘斌、许宏等著
【本文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