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培养第一位博士逝世 曾在「两弹一星」元勋等顶级学者前答辩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中骐于周二(28日)在江苏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5岁。马中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个奖项。
据“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去年11月的《“新中国第一号”博士》一文介绍,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由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证书编号是“10001”,代表新中国第一号。
1956年,当时只得16岁的马中骐入读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胡宁。1967年,马中骐回到兰大。
10年后,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恢复研究生教育。1978年,38岁的马中骐再次考取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憋了10年不能搞科研,急得很”,马中骐表示,由于此前已有学术积累,因此他在高能所成为“大师兄”。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而马中骐被选为“试点”,且只花了4个月时间就完成毕业论文。
1982年2月6日,马中骐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包括“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以及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人面前完成论文答辩。之后,他一直留在高能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直到2005年退休。1991年,他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自翌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