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视角・一|战争2周年巩固占领 乌克兰分裂成定局
过了今年2月24日,俄乌战争便正式进入第三年。从乌克兰的视角来看,目前的战况相当不乐观。
首先,俄军攻占了要塞城市阿夫季夫卡(Avdiivka),目前正对其他重要据点、后勤中心发动攻势,包括扎波罗热地区的罗博季涅(Robotyne)、哈尔科夫地区的库皮扬斯克(Kupiansk)、顿涅茨克地区的恰西夫亚尔(Chasiv Yar)。整体来说,俄军正在多点冲击乌克兰阵地,想在防线上撕出新裂口。
与此同时,乌克兰面临了火砲弹药、防空火箭短缺的问题,且F-16战机和(比此前提供型号射程更远的)MGM-140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等装备尚未大量运抵。基辅方面当然有意提高弹药产量,无奈进展相当缓慢;欧盟虽承诺在3月前送来100万枚砲弹,但如今真正交付的恐怕只有30万枚;美国虽已援助乌克兰200多万枚155毫米砲弹,却因内部的政治对立而捉襟见肘。
接著是兵源问题。目前在乌克兰的俄军人数超过60万,尽管战斗会造成伤亡损耗,但俄罗斯的人口规模是乌克兰的三倍以上,目前看来暂无兵力不足的问题;而乌克兰虽号称有百万大军,却因前线损耗可观而被迫一征再征,去年12月乌军更是提出要再动员50万人,并将征兵年龄从27岁下修到25岁,引发了舆论反弹,最后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只能被迫搁置法案,但这样一来前线缺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进入2024年,俄乌战争是否停火、何时停火犹未可知,但观察目前战况,两个事实已相当明显:第一,因为缺乏足够的装备与人员,乌军目前无法有效发动“春季大反攻”,乌克兰内部的悲观情绪也正在扩大;第二,如果西方不再提供防空系统、远程导弹和砲弹,基辅将无法建立可靠且可持续的防御体系。
俄罗斯则如前所述,正以其砲火优势猛烈冲击乌克兰阵地。而观察这一年的俄乌战况与俄占地变化,也能发现两个事实:第一,俄军在不断试误、自我调整下,已逐渐巩固占领;第二,俄罗斯正对占领地实施各种“俄化”措施,包括软性的教育与硬性的强制驱离。综合前面两点来看,不论2024年俄乌是否实现停火,乌克兰的分裂都已成定局。
俄军正在巩固占领
首先是俄军巩固占领。从2023年5月的巴赫穆特到近期的阿夫季夫卡战役,俄军不仅成功抵御了乌军大反攻,还在攻占新据点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打法,这一变化既有助俄军维持阵地,也让莫斯科更有机会扩大领土收益。
观察俄军攻下阿夫季夫卡前后的相关动作,在哈尔科夫-卢甘斯克的大轴线(Kharkiv-Luhansk Axis)上,其行动明显与过往不同:不再是单纯集中大部队攻击单一目标,例如之前的巴赫穆特(Bakhmut)战役,也不是沿著距离遥远且发散的前翼多次进攻,而是沿著四个小平行轴,开始了近一年多战役来,首次有凝聚力的多轴进攻。
首先是最北的库皮扬斯克-辛基夫卡轴(Kupyansk-Synkivka Axis)。这一轴自去年10月起便成为对峙热点,俄罗斯空军还在9月到10月间,持续打击横跨奥斯基尔河(Oskil River)的桥梁,为的就是孤立库皮扬斯克东北部的乌克兰防御,来为俄军推进创造条件。之后乌军虽在12月发动袭击,挫伤了俄军的装甲部队,却没能真正打退俄军,后者则从1月下旬开始强化了攻势。
接著是塔拜夫卡-克鲁赫利亚基夫卡轴(Tabaivka-Kruhlyakivka Axis)。这一轴是2024年1月以来,俄军强化攻势最显著的地方,先后动员了坦克、摩托化步兵,频繁冲击乌克兰防线。从战略视角来看,俄军的目的应是夺取连接P07高速公路和克鲁赫利亚基夫卡(Kruhlyakivka)的沿线定居点,打通前往库皮扬斯克南翼的孔道,同时控制连接奥斯基尔河东西岸的运输。
再来是马基伊夫卡/赖霍罗德卡-博罗瓦轴(Makiivka/Raihorodka-Borova Axis)。从地理位置来看,要到博罗瓦,由赖霍罗德卡出发的距离短于从马基伊夫卡出发,不过马基伊夫卡有公路与利曼(Lyman)相连,还能让俄军由此推进克雷明纳(Kreminna)以西的热列别齐河(Zherebets River)。整体来说,俄军既想攻下博罗瓦,也想经营连通利曼的孔道,因此马基伊夫卡、赖霍罗德卡一样重要。
最后是克雷明纳-德罗比舍韦/利曼轴(Kreminna-Drobysheve/Lyman Axis)。宏观来说,俄军希望把乌军推到热列别齐河右岸;微观来看,这一轴镶嵌了俄军重要的战略目标:利曼,一个曾在2022年5月被俄军攻下,又在同年9月哈尔科夫大反攻后被乌军收复的城市。如果俄军再夺利曼,就能为前线开辟更多可能:向西北通往位处伊久姆(Izium)东南的奥斯基尔(Oskil),向西南通往斯拉维扬斯克(Sloviansk)。而德罗比舍韦在利曼以北,俄军在此既能支援更北的轴,也能为之后夺取利曼创造条件。
整体来说,前述四轴的攻势彼此协调、串联,反映了俄罗斯更广泛的作战目标和更高层次的作战规划:占领库皮扬斯克、克鲁赫利亚基夫卡、博罗瓦、利曼等重要据点,最终夺取哈尔科夫的奥斯基尔河东岸。
当然,多轴作战也是面对现实的因地制宜。首先是能力限制,目前的俄军无法大规模迅速包围乌军,只好拆分为多轴攻势,在奥斯基尔河东岸做好阵地、部署和后勤准备,对乌军各个击破。
再来是战斗节奏,如今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大轴线下的多轴进攻,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巴赫穆特血战的重演。众所周知,这场战役让俄军付出了巨大成本与代价,原因之一便是战斗节奏推升过快,攻势过早到达顶峰,导致俄军与协同作战的瓦格纳(Wagner Group)出现人力与物资急速耗损的现象,需从其他战线大幅抽调部队前来充填、协防,明显捉襟见肘。如今四个平行轴相互协调攻势,将能有效控制作战节奏,避免军队的过度损耗,也能进一步减少抽调他处兵力的急迫性。
至于俄罗斯能否实现夺取哈尔科夫的奥斯基尔河东岸的战略目标,很大程度取决于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过去的战场发展证明,装备精良、人力充足、士气高昂的乌军,确实能够削弱俄军的作战与后勤能力,甚至发动有效的大反攻,但这样的乌军更多是由西方武装而成。如今西方的安全援助不断延误,欠缺弹药火炮的乌军只能节约物资,拿不到远程武器的乌克兰更难以打击俄罗斯后方、削弱俄罗斯后勤生产,结果就是被俄军以火炮优势不断进逼占领。
从战场全局来看,目前的在乌俄军主要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是卢甘斯克州,俄军的目标是占领该州的其余部分,并向西推进到哈尔科夫州东部和顿内涅茨克州北部,可说是目前的作战重点,也是前述“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大轴线”的所在处;第二是顿涅茨克州,俄军的宏观目标依旧是实现全境占领;第三是“南轴”,也就是赫尔松(Kherson)、扎波罗热等地,俄军目标仍是维持前线阵地,同时确保克里米亚(Crimea)等后方地区免受乌克兰袭击。
从这个视角来看,俄军2024年的冬春攻势重点应是“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大轴线”,且会以多轴协调的方式进行,一旦俄军真的夺下哈尔科夫的奥斯基尔河东岸,目前的乌军恐怕无法组织有效的渡河大反攻;而即便俄军最后没能实现目标,只要西方的援助持续疲弱、青黄不接,俄军占领的现实便也只能不断巩固。
占领地的“俄化”政策
接著便是占领地的“俄罗斯化”。
众所周知,俄乌战争不仅关乎土地,也牵涉居住其上的人民。普京(Vladimir Putin)最早描述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便是控诉乌克兰沦为“纳粹”禁脔、乌东发生种族灭绝,乌克兰充满了“等待俄军拯救的俄罗斯同胞”。可想而知,这样的描述或许贴合部分现实,却也必然背离某些事实:在这场战争爆发后,乌克兰的仇俄情绪来到苏联解体后的新高点,占领地更不是人人欢迎俄军到来。
而面对这个问题,俄罗斯以各种方式推动了占领地的“俄罗斯化”,包括加强援助、战后重建,以及各种软硬实力的安排。首先便是法律层面,2022年9月23日至27日,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举行了“入俄公投”,并各自以99.23%、98.42%、87.05%、93.11%的支持度通过,成为俄方宣传统治“名正言顺”的论述基础。
接著便是发放护照。早在2014年顿巴斯内战爆发后,俄罗斯便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发放护照;2022年5月,普京更是签署法案,简化取得俄罗斯国籍的程序;2023年4月,普京再签署新令,将拒绝持有俄罗斯护照的乌克兰占领区居民界定为“外国公民”,而后者只能在占领地居住至2024年7月1日。这个做法意味著,占领地居民如果一再拒持俄罗斯护照,将会被排除在俄占区政府的基本服务外,例如医疗、薪水、养老金、退休金,甚至会被驱逐出境。
再来是教育层面。这一做法主要针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原则便是用俄罗斯史观取代乌克兰史观,并且增加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语的教学比重。例如2023年8月2日俄罗斯教育部长便宣布,俄占区的乌克兰10年级、11年级学生,将收到“标准化”的历史教科书,学习“克里米亚回归”与“特别军事行动”的真实经过;俄罗斯的青年组织也在乌克兰推广“爱国思想”,包括青年军学员国民运动(Yunarmiya)、统一俄罗斯青年近卫军(MGER)、第一运动(Movement of the First)等,都在乌克兰举办不少面对青年的活动。
另外就是安排乌克兰青少年到俄罗斯参访,包括赴俄参加社会文化项目,建立对俄罗斯历史的喜爱与亲切感,甚至参与少年军训、爱国项目、培养对俄军的认同与光荣。“第一运动”也在俄组织了公民倡议,供乌克兰青少年参加,要培养后者对俄罗斯公民社会的归属感。
至于乌克兰语教学,扎波罗热州的俄占州长叶夫根尼·巴利茨基(Yevgeny Balitsky)便表示,学童如果选择用乌克兰语学习,每周最多只能学3小时的乌克兰语;如果选择用俄语学习,就不会再接触到乌克兰语的课程。当然,俄罗斯还是宣传为:占领区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乌克兰语,但多数人选择“放弃”。
接著就是各种社会福利资源。俄罗斯原本就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会向生育第二、三胎的父母发放生育金,这套政策自2023年1月起也在乌克兰俄占区实施,但规定只有在生育或收养的第二、三胎婴儿是“俄罗斯公民”的情况下,才能向该夫妇发放生育金,等于变相强制民众改持俄罗斯护照。
整体来说,俄罗斯在乌克兰占领地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为往后的多代人接受俄罗斯统治建立基础,所以正尽可能抹除当地的乌克兰认同,重塑、乃至移植俄罗斯认同。当然,面对“冥顽不灵”者,俄罗斯也有强硬手段。
2024年2月20日,扎波罗热州的俄占州长叶夫根尼·巴利茨基公开承认,俄罗斯正在强行驱逐反对“特别军事行动”或“侮辱”俄罗斯的乌克兰公民,并称这一做法实际是要保护被驱离者,“以免他们被亲俄民众杀害”。巴利茨基甚至承认,占领当局必须做出一些“他不会谈论的极其严厉的决定”,被外界解读可能是在暗指处决部分反抗的乌克兰公民。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也表示,“伤害俄罗斯”的乌克兰公民应被送到西伯利亚劳改。
整体来说,俄罗斯目前正在占领地推动一系列认同与意识形态工程,从历史叙事的改写、语言课程的调整、身分证明的变化到社会福利的箝制,终极目的都是塑造俄占地乌克兰人的俄罗斯认同。只要俄罗斯维持占领一天,这个趋势就不会逆转,也昭示了“占领地不可能归还”的俄罗斯战争底线。
综合前面的战场局势来看,目前乌克兰再发动“大反攻”、收复大片失地的可能性相当低,如果情况没有显著变化,俄乌战争最可能的停火形式,就是以朝鲜模式、冻结前线的方式进行。这意味著俄罗斯有极高机率能维持对18%的乌克兰领土、500万乌克兰人民的统治,也代表占领地的各种“俄化”措施会不断加深。
在这个情境下,停火与和平或许会到来,乌克兰的分裂却难以逆转。